宋啟明從三幅藥方中拿出一副方子,說:“按照這副方子抓藥就行。”
馬春秋愣了一下,說:“宋老弟這樣不行,我們次來給疫民看病是官府撥款,并要紀(jì)錄在案的,必須你親自開藥方才能入檔?!?br/> “那好吧?!?br/> 宋啟明把藥方抄好,馬春秋立刻派伙計回縣城抓藥。
宋啟明說:“只有對癥的藥方治不好村民的病,還必須要找出村民得病的原因,不然村民的病依然沒辦法治好?!?br/> 馬春秋說:“宋老弟說的有道理,那你覺得村民為什么得熱???”
“病從口入,我懷疑村民應(yīng)該是集體吃了某種東西,而且在服藥后依然在吃?!彼螁⒚骺聪蜈w正,問:“里長,平時村民都飲什么水?”
“井水。村里有口井?!?br/> “帶我們?nèi)タ纯?。?br/> 在里長趙正的帶領(lǐng)下,他們很快來到了村中唯一的水井旁。
水井四周用石頭鋪著,井口呈渾圓形狀,直徑差不多一米,深三四米,從上往下看能清楚的看到里面的井水。
用轆轤提上一桶水來,井水十分清澈,并撒發(fā)著一陣涼意,用肉眼看不出有任何問題,趙正介紹說這口井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馬春秋說:“宋老弟,井水應(yīng)該沒問題吧,畢竟不是村里所有人都生病了?!?br/> 趙正說:“是呀,我們一家人也喝井里的水,并沒人生病。”
宋啟明說:“村里人都喝井里的水,有三分之一的人沒事,只能說明不是有人投毒,卻不能說明水的細(xì)菌不超標(biāo)?!?br/> “細(xì)菌?什么是細(xì)菌?”馬春秋不解的問。
細(xì)菌最早是在17世紀(jì)被一個荷蘭人發(fā)現(xiàn)的,但當(dāng)時細(xì)菌還不叫細(xì)菌,而被稱為成千上萬的“小動物”,后來大概在19世紀(jì)才明確有了“細(xì)菌”這個詞,所以在明朝末年人們根本沒有細(xì)菌的概念。
“就是一種微生物,很小很小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彼螁⒚髌占罢f。
幾個人新奇的湊到水桶前,撅著屁股瞪大眼睛往水里瞧,馬春秋問:“水里有生物?是什么人放進去的?”
“不是被人放進去的,而是一直都存在,微生物存在的歷史比人類都長。”
“比大明朝還長?”
宋啟明哭笑不得,說:“當(dāng)然,我不都說了嘛,比人類的歷史都長。而且他們無處不在,土壤里,空氣中,人皮膚的表面,甚至在沸騰的鐵水中也有細(xì)菌存在?!?br/> 幾個人臉上不約而同露出了詫異的表情,在他們聽來宋啟明的話如同異端邪說。
此時,宋啟明也意識到要想和這些人解釋清楚“細(xì)菌”是什么會非常困難,便笑著說:“大家就不要糾結(jié)這個問題了。里長,你能找只烏龜來嗎?”
里長趙正說:“可以,我家里就有?!?br/> “取過來吧。”
一聽要取只烏龜來,不用宋啟明解釋,馬春秋立刻明白他是要驗證水質(zhì)。
因為在沒有自來水的古代,人們只能選擇打井,一般來說古人打井會有五個步驟,前四個步驟都是為了打井而做的裝備工作。
選址,挖土,制作井橈,下井橈,這四步都是打井的準(zhǔn)備工作,第五個步驟就是往打好的井中放一只烏龜,這看似和打井沒有任何關(guān)系,其實卻是最關(guān)鍵一步,因為這口井打的是否成功以及日后這口井的安全都要靠這只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