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王爺?shù)穆敾垭S著杜衍廣而告之的魯班鎖和九連環(huán),已經(jīng)在開封城傳開了。
廟堂朝廷,勾欄酒肆,處處都宣揚著鄂王爺?shù)穆敾?。加上曾?jīng)的繩之錯非人之過,幾乎所有的子民都認同大宋將會有一個聰慧帝王。
當然,販夫走卒和士子官員在看待這事情上是不一樣的。
越是接近皇室的越對天子沒神秘感,也沒什么敬畏,更很少去相信什么天佑大宋,天降福祉的美聽話。嘴上說的跟心里想的不一致,在官員和士子群體中最為普遍。
大宋的士子是個很特殊的群體,歷來排外,他們的排外不僅僅排斥武人和賤民,就連皇親國戚也同樣被他們鄙視。
所以,對于鄂王爺趙曦如何聰慧的傳說,不曾議論過,那怕是偶爾引到這話題,也都呵呵過去。
解開九連環(huán)?哄誰呢?他們這類社會精英,窮眾人之力尚不能完成,讓他們相信一個三歲幼童?這不是扯嗎?
甚至對朝堂上的相公都多有微詞。何必呢?為一個新政,連士人的風骨都丟掉了。
孫復在國子監(jiān),又是秘書閣校書,自然也難免有此心思。唯一的皇子,不如此宣揚不足以表明他的唯一性和合法性。
天授皇權甚至都比不過天降神童更讓人對皇家有歸屬感。
孫復作為暫時的侍讀侍講,出于教書育人的態(tài)度,他是拋開那些神童說來公正對待趙曦的。猶如尋常兒童一般,從千字文啟蒙。
而此刻,孫復已經(jīng)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心中震驚了。
原來鄂王爺之聰慧并非宣揚,是真實而客觀的事實。
士子中涌動的思潮,他如何不知?而此時他都對自己有過的不屑臉紅。
致力于授經(jīng)講易多年,居然仍是脫不開固化的思維,認為自己未曾做到,未曾見過,那就是不真實的。
“王爺,往日可曾誦讀過千字文?”
雖孫復心中已確定趙曦的聰慧,但還是很慎重的多問了這一句。
呃……趙曦被他這樣一問,倒有些糊涂了。
自己沒有啟蒙過,只有三歲,誰家這個年齡的孩子啟蒙?這不是后世。
再看看孫復的神情,趙曦豁然明白了。原來如此,過于妖孽,還真就會導致不信。特別對于士人這個特殊的群體,這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人群!
“回先生,未曾啟蒙,也未曾誦讀過千字文。若有其它啟蒙之讀物,先生也可讓學生誦讀?!?br/> 趙曦還真較勁了!話說得很明白,你不是不信嗎?行,拿其他的,拿你認為爺也絕不可能讀過的書籍來,讓爺試試。
趙曦這時候感覺特有把握。他原本就博聞強記,只是沒想到過來大宋的過程,居然讓他在這方面有提高。
他自己也沒想到讀了三五遍,居然可以背誦三五百字,盡管千字未曾背完,他自覺再有三五遍,完整的背下來應該沒多大問題。
有一點趙曦忽略了,他其實是個四十多歲的人,在誦讀時,并不是真像孩童那樣,死記硬背,他誦讀的過程,本就是對文章理解的過程,其中有自我的閱歷見識成分,這才是導致快速背誦下來的原因。
“明復不敢,還請王爺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