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儒滿臉通紅,向孫元化作揖道:“火老,恕我直言。我對‘一窩蜂’也有所聞,‘一窩蜂’一次能發(fā)射三十六支箭,而你這只有十二支箭孔呀?也能稱‘一窩蜂’?”
高峻山聽后,哈哈大笑:“文軒迂腐。誰規(guī)定一次發(fā)射三十六支箭的才叫‘一窩蜂’,發(fā)射十二支箭的就不能叫‘一窩蜂’?所謂一窩蜂,就是一次發(fā)射很多支箭的意思,十二支箭完全能夠算很多支了。再說,這一窩蜂,既順口又易懂,我看,‘一窩蜂’很恰當。”
孫元化向大家解釋道:“諸位不要誤會,這‘一窩蜂’非老朽一人之功,這里面還有秦王付出的心血?!?br/> 高峻山毫不否認道:“是的,但主要還是火老的功勞。我之所以建議火老把三十六孔改為十二孔,因為這么一改,整個箭筒的體型就大大地減瘦了,為單兵使用‘一窩蜂’提供了可能。”
孫元化補充道:“這都是秦王的主意,你們看,這個箭筒和發(fā)射支架是可以分開的,這樣,兩個騎兵就能夠分別攜帶。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騎兵也能夠裝備這種‘一窩蜂’?!?br/> 百里沙連連點頭:“妙妙妙!如此這般,我們便可以組建一支火箭騎兵隊?!?br/> 孫元化搖晃著腦袋道:“還有更妙的呢!這個箭筒是有玄機的,你們看,后座上有插口,秦王專門設計了一窩蜂戰(zhàn)車,”說著他指向西墻角,“你們看那邊,那就是一窩蜂戰(zhàn)車,正好可以安插上四個‘一窩蜂’火箭筒,直接就把‘一窩蜂’的威力提高到四十八支箭連發(fā)的效果?!?br/> 大家紛紛來到一窩蜂戰(zhàn)車前觀看,這部戰(zhàn)車是二輪馬拉車,車上有一個支架,已經安放了上下各兩個火箭筒,炮口由一塊圓鐵皮罩住,起到防塵防水的作用,而尾部的火繩也做了防潮保護。
田文居奚落了劉鴻儒一句:“文軒兄,這個能不能叫做‘一窩蜂’呢?”
劉鴻儒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臉色十分地難看,眾人開心地大笑起來。
笑過之后,高峻山為其解圍:“文軒說的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我的設計超出了傳統(tǒng)上的認知,所以文軒才會有疑惑?!?br/> 孫元化繼續(xù)講解道:“它雖然也叫‘一窩蜂’,但威力已經大大勝于‘一窩蜂’?!睂O元化打開圓鐵皮罩,從里面抽出一支箭,“你們看,我們的每支箭都有兩個發(fā)射藥,第一個藥點燃發(fā)射之后,第二個藥會在飛行的過程中繼續(xù)燃燒,給箭支加速?!?br/> “它能射多遠?”百里沙急切地問。
“我們做過試驗,”孫元化眉飛色舞道,“四百步之內,穿透盔甲毫無問題。”
“我的天呀!我所知道的‘一窩蜂’也只是百步而已。”劉鴻儒感嘆道。
孫元化補充道:“我們做試驗的時候,還沒有加裝尾翼,現在每支箭都增加了尾翼,使箭支在飛行的過程中更加的穩(wěn)定,其所能達到的距離也必定會有所增加?!?br/> “為何不再做一次試驗呢?”田文居疑惑而問。
“說得容易?!睂O元化嘆息道,“我們的火藥是十分的稀缺的,特別是用在火箭上的這種,不但造價高,而且提純也相當的困難。這種發(fā)射藥的配制,是按照秦王的要求,無論純度和分量都是嚴格按照配方來生產的?!?br/> 田文居不以為然,伸出一只手問孫元化:“有這么玄乎嗎?那是什么配方?拿給我看看?”
關乎到火藥機密的大事,這不是什么人都能接觸的。高峻山連忙攔住田文居道:“公仁,火老是火藥專家,這方面的事情你就不要多問了?!?br/> 孫元化眉毛一挑,不客氣道:“這方子是秦王定下的,你還要看嗎?”
田文居尷尬地縮回了手:“不看,不看?!?br/> 有了‘一窩蜂’火箭炮,高峻山就能夠組建起火箭騎兵隊和火箭車兵隊,這些新的兵種,是他將冷兵器過渡到熱兵器的初級兵種。對于火箭車兵隊,目前還一時組建不起來,畢竟生產能力有限,眼下只有三十門“一窩蜂”火箭,雖然第二批的五十門很快就可以趕制出來,如果要組建車兵隊那就差很遠了。
能夠建立起一支擁有八十門‘一窩蜂’火箭的騎兵隊,高峻山還是很滿意的。他沒有看錯孫元化,只是對孫元化在一些關鍵性技術進行了指導,就研究出這種‘一窩蜂’火箭,這說明孫元化對制造槍炮的悟性很高,他相信,有了孫元化,自己將冷兵器轉換為熱兵器的時代,會一步一步地到來的。
建立火箭騎兵隊,首先要考慮隊長的人選,隊長選好了,才能帶出一支過硬的火箭騎兵隊。
當然,如果把這個選隊長的任務交給蔡芝山去做,他一定能夠做的很出色,可是,高峻山畢竟是個穿越者,他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問題,他不能給蔡芝山太多收小弟的機會,也不是說要防著蔡芝山,在重要部門人選的問題上,他必須親自把關。
第二天,高峻山帶著劉鴻儒來到曹文詔的營地,曹文詔的人馬也已整編完畢,依舊是一支三千人的騎兵隊伍,高峻山來的時候,曹文詔正在訓練他的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