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菲菲的效率果然不一般,一早就把做好的音頻發(fā)到了劉亦東的郵箱里。
劉亦東一遍又一遍地聽著,不是很完美,但是應該還能用。
劉亦東干了多年的警察,對于偵查與反偵查是有經(jīng)驗的。對于這種聲音的證據(jù),一般來說法院并不承認,但是他現(xiàn)在也不是要對陳鎖提請法院審判,他這些資料并不是要走司法程序的。
但是劉亦東知道,這些東西一定會引起其他人的重視,也一定會有一個司法鑒定。
對于錄音資料的司法鑒定,劉亦東還是挺熟悉的,他一遍又一遍地戴著耳機,放著最大的音量,他并不是在聽陳鎖說什么,而是在聽背景音。
這種經(jīng)過剪輯的錄音材料,有兩個并不明顯的弱點,只要經(jīng)過行家的耳,外行會很容易就會暴露。第一是語調(diào)問題,人陳述一句話,并不是如同寫在紙上那么直白,人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需要兩個方面,他的詞語是一方面,他的語氣則是另一方面,例如陳鎖說:“兩頭麋鹿能花多少錢?”如果單憑字面意思,這是一個疑問句,代表詢價。但是如果結(jié)合語氣,這就是一個反問句,代表著對于對方無知的強烈憤慨。
由于語氣的原因,這句話在這段剪輯中,劉亦東沒有將它作為最主要的證據(jù),而是將它放在了最開始的位置,代表這段錄音僅僅是截取,而此時的陳鎖表達的是另一種情感,是一種他要求別人替他買麋鹿時帶著稍稍威脅的一種語氣。
這是劉亦東第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但不是他最關注的,因為這種顯而易見的東西,其他人會替自己腦補陳鎖當時的情感。
劉亦東注意的是背景中的噪音,這恰恰是所有不是內(nèi)行的人容易忽視的。人錄音,一定是在某種環(huán)境之下,人剪輯錄音,斷章取義,其實已經(jīng)把背景音給剪斷從排了。例如背景音是一首在室外播放的流行音樂,聲音非常非常的微弱,需要放大十幾倍才能聽出來,人很容易就忽略了這個,但是等到鑒定的時候,這首歌前后句子錯亂,立刻就會被人揭穿。
當然并不是所有背景音都是如此連貫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栽在了偶然的背景音下,劉亦東之所以對這個如此關注,恰恰是因為他親眼見到一個好像天衣無縫的證據(jù),因為一聲突如其來的鳴笛聲變成了嫌疑犯判刑的鐵證。
那是劉亦東剛剛當警察不久,他接觸的第一個案件就是一件自殺案,這種證據(jù)很確鑿的案件較少疑點,大部分都給了新手,讓他們練練膽量。劉亦東清楚地記得那個女孩叫韓雪,那個時候他剛剛跟韓衛(wèi)東搭班,兩個人都年輕,天天一起胡鬧。劉亦東還開玩笑的說,韓雪是韓衛(wèi)東的表妹。那個女孩很漂亮,也很年輕,花一樣的年齡卻吃安眠藥死了。整個案件的證據(jù)是女孩最后留下的遺言,是以錄音的形式留下的,她說,我好累,我要走了,我要自殺。
警方很簡單地查明這個女孩與一個比她大十多歲的人有不正當關系,那個人是檢察院的一個處長,所以警局對于這件案件比較小心,希望能夠在證據(jù)確鑿的情況下及早結(ji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