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將主儀器中的空氣抽去,然后打開左方的活塞,泵入模擬原始大氣的ch4、nh3和h2混合氣體。
再將主儀器內的水煮沸,使水蒸汽(h2o)和混合氣體同在密閉的玻璃管道內不斷循環(huán)。
并在另一個大容器中,經受模擬閃電一周,最后生成了可以形成生命的有機物。
這是在一個多重維度的空間,生命存在的形式已經超越了碳基、硅基等一切可以想象的形式。
目前已知的長度、寬度、溫度、質量、速度和時間已經無法描述這個空間。
一個被幾兆兆級壓縮著的混沌正在這個空間中禁錮著,一個黑影來到這個混沌正上方。
黑影舉起一個容器,然后迅速地把容器中的有機物傾倒在這個混沌上后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這些有機物開始滲透到這個混沌的核心,打破了之前能量的守恒。
急劇膨脹的混沌已分離出引力,形成了夸克、玻色子、輕子。
在此瞬間產生的大爆炸,混沌的尺寸經歷了100次加倍,在光子的相互作用下,平滑掉所有表面粗糙的點,
大爆炸后0.01秒,核心溫度約1000億度,產生的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中子僅占10億分之一,處于熱平衡態(tài)。
混沌的體系急劇膨脹,溫度和密度不斷下降。
大爆炸后10秒后,核心溫度約30億度,氫、氦類穩(wěn)定原子核形成。
大爆炸后30萬年后,核心溫度約3000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主要成分為氣態(tài)物質。
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云塊,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統(tǒng),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尚不能完全認識的宇宙。
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世者,是一位天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森羅萬象的世界;
這個世界更像是一個生命體,它一直在那里巋然不動,又無窮演變。
它是一,也是無窮。
創(chuàng)世者讓萬物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命運包藏在演變當中。
我們在世界之中,又是世界本身??
距今6億年前,地球大概處于震旦紀時期。
在太陽表面的深處,正集聚著巨大的力量。
相當于一百萬顆氫彈的能量,隨時都有可能突然發(fā)生使人畏懼的爆炸,即出現(xiàn)人們所知的太陽光斑,一個比地球大許多倍但看不見的火球將從太陽一躍而起,以每小時數百英里的速度上升,沖向宇宙。
那時候的地球大部分為海洋所覆蓋,海底遍布著這顆星球原始的腔腸無脊椎類海洋生物。
一根根長度超過1米的查恩盤蟲,像一片片巨大的樹葉般矗立在海底。
一圈圈黑影移動著覆蓋到海底的“樹葉”上,原來是一群環(huán)輪水母正漂浮在海面。
此刻,在太陽系的邊緣,數百萬艘星際戰(zhàn)艦正在進行緊張的對峙。
這些星際戰(zhàn)艦來自于數百個星系,因為結成了聯(lián)盟,基本上分屬于兩大相互敵對的星際聯(lián)盟。
每一艘星艦的體積和形態(tài)都不一樣,但都擁有共同的特點:每艘星艦都由有機物構成,擁有會進行思考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
處于優(yōu)勢一方的星艦狀如海星,擁有5條數十公里長的、觸手般巨型分艦體。
艦體上密布著數萬個直徑有一公里的半圓形泡狀發(fā)射器。
每一顆發(fā)射器內長滿數億個肉粒突起,這些肉粒能夠激發(fā)出高頻能量,能量聚集在頂端的透鏡上可以激發(fā)出射程達到上千公里距離的質子射線,威力足以在行星表面留下直徑數十公里的深坑。
另一方的星艦狀如巨大的海參,雪茄型的艦體約有20公里長。
海參艦體上長滿了不規(guī)則的釘狀柱子,每一根柱子高約200多米,當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時,柱頂會萌發(fā)出一顆直徑為1米的眼球,正警惕地不斷東張西望。
這數百萬星艦相互對陣,陣型長度比兩個光分的距離還要長。
但任由斗轉星移,雙方之間相隔數萬公里卻并沒有開始攻擊對方,也不知地球在此期間又繼續(xù)圍繞了太陽幾圈。
忽然,有幾千艘海參戰(zhàn)艦開始從艦體尾部噴射出大量惰性氣體產生推力,加速駛出戰(zhàn)陣。
這些打頭陣的星艦艦體上的眼球高柱如同雨后的春筍一般,把剩下一半埋藏在艦體內的部分伸了出來。
底端分裂形成八片尾翼,接著底端開始向外噴射出濃烈的白色氣體,掙脫了艦體的束縛。以極高的速度,只花了不到1秒就飛到10萬公里之外。
在防守方陣營排位最靠前的數萬艘海星的中樞神經發(fā)出的電磁波在萬分之一秒內感受到了敵方的飛彈已經朝自己飛來,迅速在艦體一側的氣孔排出高能氣體,改變了飛行姿態(tài)閃避開這些飛彈。
接著這些飛船身上數千萬顆半圓形泡狀發(fā)射器在飛彈掠過一剎那間,共振產生數千萬道強力激光束把大部分來襲飛彈攔腰切斷。
但還是有幾十萬枚飛彈突破重重攔截火網,后方還有幾千艘星艦來不及閃避。
飛彈非常精確的扎進了一艘艘最靠前的海星艦體里,然后柱體內部產生大量類甲烷氣體,積聚膨脹后爆炸開來,一艘?guī)资镩L的星艦中了數百顆飛彈后就被分解的四分五裂。
海星艦隊開始了反擊,直徑一公里的泡狀發(fā)射裝置內長滿了能量細胞,每隔幾十秒鐘蓄能一次,然后激發(fā)出一道威力巨大的光束在摧毀了來襲的眼柱導彈后,剩余的能量還能繼續(xù)刺穿敵方的戰(zhàn)艦。
無論是哪方的星艦,艦體外殼由生物角質構成,角質層下面遍布各種脈管,由遍布艦體的數顆心臟不斷供應具有再生功能的體液。
雖然被敵方的激光束貫穿,脈管就立即噴出再生液體去覆蓋修復缺口。
隨著戰(zhàn)斗的延續(xù),雙方沖在最前頭的數萬艘戰(zhàn)艦已經不講究任何陣型和戰(zhàn)法,借助于接近光的速度和體積龐大所形成的勢能拼命用最堅硬的沖角向對方死命撞擊。
一艘接著一艘的海參撞向海星提供動力的分艦體上,海參用犧牲了一半身軀的代價換來了海星動力全部失去的戰(zhàn)果。
剩下一半還外露著的艦體上開啟了許多艙門,登陸部隊開始密密麻麻的從艙門鉆出。
這些戰(zhàn)斗人員擁有甲殼,可以抵御宇宙射線的輻射,此外全封閉的呼吸維生器官可以保證在真空環(huán)境活動幾個小時。
負責中遠程進攻的士兵的雙肩上還生長了可以分泌強腐蝕體液的腺體,數十顆體腺每隔2分鐘分泌好幾升的腐蝕體液,壓縮噴出后在無阻力的真空中以接近音速射向敵方士兵,
一旦被這種體液腐蝕,堅硬的角質外殼迅速溶解掉,肌肉組織和內臟由于體內的壓力立即從破口向真空中涌出,不出幾秒就只剩下空空無幾的外骨骼成為新的太空垃圾。
一些類似于蝎子和螃蟹合體的近戰(zhàn)型士兵從海星艦體上的艙蓋爬出,揮舞著鐮刀般的手爪讓那些毒腺士兵有些措手不及,不少被利爪撕扯成了碎片。
毒腺軍團見勢不妙,紛紛后撤尋求一個安全距離。
近戰(zhàn)士兵見雙方距離逐漸拉開了也不浪費體力去追逐,而是停滯下來,把全部的能量都集中于位于下頜的一對大顎上,然后通過細胞內部的震蕩形成高頻震蕩波。
震蕩波能穿透前方一切障礙,滲透入毒腺兵的體內震破了毒腺,大量的腐蝕性體液破體而出,一下子就從內部把整幅軀體完全溶解掉。
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了好幾百年,太陽系外圍的戰(zhàn)場上漂浮著幾十億塊星艦及其戰(zhàn)斗人員的各種組織殘骸。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殘骸被冥王星的引力所吸引進入到了太陽系,環(huán)繞在冥王星的軌道上。
其中又有一部分逐漸墜入行星表面,另一部分借助了行星軌道的引力獲得了更大的加速度,漫無目的流浪到星系的其他地方,剩余的則是引力達到平衡,形成了行星的環(huán)狀帶。
這些四處流浪的星艦殘骸中,還有一些較大的艦體,其中樞神經依然完好。
雖然失去了動力,但星艦的“大腦”仍在進行“思考”。
這場星際大戰(zhàn)何時終止?為何而終止?已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