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張恒前往了青云觀。
算起來。
青云觀屬玉清一脈,據(jù)說傳于唐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幾起幾落,雖然沒有茅山派,天師府,全真道,神宵宗,白云觀這些地方出名,但是在兩京之地也算得上大觀,信徒眾多。
只是今天來的不巧,趕上了秋雨。
等到張恒抵達青云觀時,雨越下越大,十米之外的景象已經看不清了。
“這位居士,因為下雨,山上路滑,我們觀主已經吩咐過了,今日暫不接待香客,如果居士無處可去,向左200米有家客棧,只需說是觀中信眾,便可留下避雨,還能領到一碗免費的姜湯喝?!?br/> 看到張恒走來,守在山門雨亭下的小道士,還以為他是來還愿的善男信女。
“這位師弟,我不是來還愿的信徒?!?br/> 張恒打了個稽首,再道:“還請你向觀主稟報一下,就說茅山張恒求見。”
“茅山?”
小道士穿著蓑衣,人不大,也就十五六歲的樣子:“有憑證嗎?”
“這枚玉佩你可認得?”
張恒從脖子上取出茅山玉佩。
小道士一看,趕忙行禮:“青陽子見過師兄?!?br/> 上清,玉清,太清,三教一家,張恒出身上清派茅山宗,小道童出自玉清派青云觀,論起來大家都是同門。
“有勞師弟上山稟報,就說茅山張恒求見?!?br/> 張恒看了看外面的大雨,又從腰間的錢袋內掏出兩枚大洋:“師弟回來也去酒樓要碗肉湯喝吧,也好暖暖身子?!?br/> “多謝師兄?!?br/> 看到錢,小道士嬉笑眉開,直道:“師兄稍等,最多一炷香我就下來?!?br/> 說完,小道士戴好斗笠,穿著蓑衣往山上去了。
張恒目送著他的背影。
要不是不合規(guī)矩,他真想直接上去,這樣多方便。
可惜不合禮數(shù)。
他是來求見青云觀觀主的,直愣愣的上去,聽到他來,青云觀觀主是出來見,還是不出來。
這大清早的,萬一剛剛起床,還沒梳洗,出來見他多丟面子。
不見吧,人都到了,去大殿一等半個時辰,你這架子也太大了。
低頭不見抬頭見,搞不好就要結仇。
所以不是關系太親近的,前來拜山,沒有自己直接闖進去的,都要事先通報。
人家要是不見你,會有一套說辭。
見,派個人下山迎你,你往山上走的這段時間內,人家那邊也有個準備。
一炷香后。
小道士連蹦帶跳的下了山,向張恒邀功道:“師兄,本來我們觀主還準備睡個回籠覺,被我直接給叫醒了?!?br/> 額...
張恒知道自己來的不是時候。
下雨天,人都打不起精神來,誰不想在床上多睡會。
可他又不能不來,自打來了天京地段他總是心緒難安,還是正事辦完抓緊去長白山吧。
“你們觀主,是個什么樣的人???”
張恒打著把油傘,跟在小道士身邊問道。
“觀主嗎?”
小道士想了想,回答道:“愛干凈,還有點自戀,人倒是挺不錯的,而且很會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