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這段話也比較好理解,意思就是干掉敵人最厲害的一點基本上就能瓦解敵人,這里并不限于一定是干掉敵方的大將或者是大王之類的,說直白了,就是抓大放小,抓住主要矛盾,放掉次要矛盾,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不僅僅是戰(zhàn)爭中,生活、工作方方面面也都是這樣的,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注定是干不成事兒的。
“擒賊先擒王”這個說法最早來源于“詩圣”杜甫《前出塞》中的一句,這首詩全文是這樣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雖然杜甫不屬于什么典型的邊塞詩人,但他的邊塞詩讀起來依然大氣磅礴,不愧是一代大神。
我們今天講一個當代的經(jīng)典案例,說說被美軍采用該計策干掉的本拉登故事。這個故事是一起典型的“擒賊擒王”的例子。首先,涉及到教義的事兒我不懂,也不會講,只是簡單的談談這件事的始末。本拉登這人其實是十足的富家子弟,典型的富二代,他們家與沙特皇室的關系非常密切,也是沙特最富裕的家族之一,主要從事建筑房地產(chǎn)事業(yè),畢竟在沙特這個富得流油的國家能排名靠前已經(jīng)很說明問題了,事實證明,搞房地產(chǎn)的在哪兒都是暴利行業(yè),石油行業(yè)如此發(fā)達的沙特也不例外。本拉登的父親一共有五十多位子女,遠遠超過了中國古代的很多帝王,厲害,本拉登在所有的孩子中排行第十七,屬于爹爹不管,姥姥不疼的角色,雖然很有錢卻沒體會到家庭的溫暖,也沒感受到所謂父愛為何物,畢竟任何大家族都是權力與利益的結(jié)合體,親情關系永遠是冰冷的,幼年的本拉登應該體會很深。這家伙順利讀完了大學,也結(jié)婚生子了,照這個節(jié)奏下去,他與普通的富家子弟沒有什么兩樣,做點生意,發(fā)點橫財,撐死干點違法亂紀的勾當,問題也不大,你很難將此時的他與后來千夫所指的恐怖大亨聯(lián)系起來。話說公元1979年,一件突如其來的事件改變了本拉登的命運,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這一年的年底,蘇聯(lián)出兵侵入了阿富汗,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zhàn)爭。說句實話,那個時候的蘇聯(lián)真不是什么好東西,與美國都是一路貨,在自己的周邊到處煽風點火,與前些年美國搞的“顏色革命”并無區(qū)別,都是軍隊與金錢開路,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文化與所謂“民主”,顛覆人家的政權,換上符合自己利益的勢力上臺,大國玩兒這一套都玩兒都幾千年了,古代的中國的中原王朝對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團體也是這樣干的,只不過美、蘇披了層外衣,事實上一點不新鮮。從后來的故事來看,蘇聯(lián)出兵阿富汗實在是一大敗筆,屁好處沒撈到,惹了一身騷,到了十年之后的1989年,蘇聯(lián)也都快解體了,還深陷阿富汗泥潭不能自拔。
就在這一年,年僅二十二歲的本拉登與眾多熱血青年抱著反抗侵略者的偉大理想來到了戰(zhàn)火中的阿富汗,隨即創(chuàng)立了一個叫做“服務營”的正規(guī)培訓機構,注意,這個培訓營應該是有執(zhí)照的,相當?shù)恼?guī)。其目的就是培訓當?shù)氐陌⒏缓骨嗄曛驹刚?,以此增加抵抗蘇聯(lián)的戰(zhàn)斗力量,這個機構就是“基地”組織的前身,此時的這個培訓機構與恐怖主義半毛錢關系都沒有,而且最初為這家機構提供資金、彈藥的恰恰是美國人,說來真是諷刺。十年之后,阿富汗戰(zhàn)爭結(jié)束,已經(jīng)三十二歲的本拉登回到了祖國沙特,實際上,很快“海灣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本拉登認為沙特將美國搞進中東來是引狼入室、與虎謀皮,一度與沙特皇室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導致憤怒的沙特皇室要對其下手,自認為報國無門的本拉登流亡到了非洲國家蘇丹。這個奇葩的國家出于很多神奇的理由接納了他,本拉登就在蘇丹開始反美的第一步。實際上,恐怖主義最危險的一點就是他們從不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恐怖行為,反而自認為他們所從事的所謂“事業(yè)”是崇高與偉大的,代表了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