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海邊莊園內(nèi),也有幾條小船,這里土地不適合耕種,莊子上的佃戶平日里靠打魚補(bǔ)貼家用,可以使用這幾條船。
今日,幾個漁民出海打到了一尾八十余斤的黃唇魚,滿臉喜色的抱到了蘇府。
附近漁家不多,只有一個不足百戶的小漁村,而村子里大半人家靠蘇府為生。
以前蘇府鹽莊雖然規(guī)模不大,需要的勞力卻不少,平日里他們就在那里靠煮鹽換幾個工錢,或許不會生活的太好,但也不會短了一家人的吃穿。
若有閑暇,便架著小船出海,打到的魚獲,多半也會送到蘇府,靠著蘇府衣食無憂的他們,還是知道感恩的。
這次也是這般,五個曬得黝黑的漢子,抱著黃唇魚來了蘇府,本欲放下便走,卻被蘇瑾喊下了。
黃唇魚的大名,蘇瑾也在網(wǎng)上聽說過,這可是傳說中價值百萬的海中黃金。
黃唇魚的價值不在魚肉,而在于魚鰾,也被稱為魚膠,據(jù)說是女人關(guān)鍵時刻可以用來保命的好東西。
聽到蘇瑾說了魚膠的功效,林趙氏吩咐護(hù)衛(wèi)小心的將魚鰾取出,她要好好保存起來。
她是知道女人生育的艱險的,兒子也到了快要成家的時候,留著以備后患。
就算以后兒媳用不到,等靈兒出嫁,可以放進(jìn)嫁妝里,用不到自然最好,可用到了那就是一條命啊。
吩咐管家拿出每人給了五兩銀子,不是不想多給,過慣了窮苦日子的老百姓,驟然得到大筆銀子,并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施恩也要有度。
蘇三看著那團(tuán)魚膠有些感慨,不知道想起了什么。
五個漁夫?qū)y子揣在懷里,咧開嘴傻乎乎的笑,激動的臉上血管清晰可見,卻依然這么黑,回家的路上腿腳都不太利索,五兩銀子,好大一筆錢咧。
靈兒也在看著那條一米多的大魚在傻笑,她是喜歡吃魚的,聽哥哥說海魚刺少,這么大一條魚,足夠吃幾天了。
李瑜也嘖嘖稱奇,他見過不少大魚,但海魚沒見過多少,海鮮送到京都,早就臭了。殺頭的買賣有人干,賠錢的買賣可沒有,根本沒有往京都做海鮮生意的。
這條大魚成了中午的主菜,蘇瑾記得武定府附近應(yīng)該不是這種魚的棲息地的,只是不知這條是怎么跑過來的。
雖然黃唇魚不以魚肉聞名,但肉質(zhì)依然鮮美,靈兒吃的小肚子圓滾滾的,捂著肚子躺在蘇瑾的搖椅上直哼哼。
蘇瑾叫過這座莊園的管事過來問話后,發(fā)現(xiàn)附近漁業(yè)資源還是很豐富的,附近漁民雖買不起其他肉食,但魚肉是不缺的,只是出海打魚風(fēng)險大了一點(diǎn)。
夏季炎熱,打魚容易,卻不易運(yùn)輸,冬天打到的魚倒是可以送到武定府去賣,可惜天氣太過嚴(yán)寒,打魚太過艱難了一些。
“現(xiàn)在大魏出海的人多嗎?”
“出海干什么?海上不能耕種,并無產(chǎn)出,要之何用。”
李瑜有些不解,蘇兄怎么會問這么沒見識的問題。
果然啊,現(xiàn)在土地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源,大海廣袤,卻無人在意。
“如果我告訴你,大海上有金山銀山,你還覺得無用嗎?”
“蘇兄說笑了?!?br/> “不信?”
“信啊。”
“......”
開了會玩笑,李瑜開始正色了起來。
“當(dāng)年令祖父便有言,大海珍寶無數(shù)。太祖也試著造過大船,可惜未能遠(yuǎn)航便沉沒了,之后幾次嘗試也以失敗告終,只得放棄了?!?br/> “沒有收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