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已經(jīng)登基快一個月了,到現(xiàn)在還用武德年號而沒有改國號為貞觀,就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發(fā)生在他登基之時,他無暇顧及此事。
李恪到甘泉宮門口,隨著太監(jiān)王德的通傳,來到李世民經(jīng)常批改奏章的御書房。李世民正在批閱奏章,李恪上前行禮道:“兒臣李恪,拜見父皇?!?br/> 李世民抬頭看了他一眼,放下手中的奏章道:“起來坐吧,你身體還沒康復(fù),不用行此大禮?!比缓?,指了指岸上的湊章道:“國家戰(zhàn)事連連,朕忙于政務(wù),沒顧得上去看你,想著等忙過這段時間再去看看你,既然你今天來給朕請安,說明你的身體已無大礙,朕也不用在擔(dān)心你有什么不測了?!?br/> 李恪聽到李世民的話中充滿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guān)切,感動道:“多謝父皇惦念,兒臣身體已經(jīng)痊愈,倒是父皇為國事操勞,需要時刻注意身體啊?!?br/> 李世民聽到李恪說出如此關(guān)心他身體的話,這幾天籠罩在他身上的疲憊之感也隨之一掃而光,一股父子親情涌上心頭。
李世民看著眼前才只十二歲的李恪,心里百感交集,在他還沒有當(dāng)皇帝是時候不曾想過如此多的事情,如今做了皇帝,突然發(fā)現(xiàn)身上的擔(dān)子重了,思考問題的立場也發(fā)生了改變,首先想到的是國家,其次才是自己的兒女。
他起身走到李恪的面前,嘆道:“朕不能不操勞啊,如今的大唐千瘡百孔,百姓生活艱苦,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雪上加霜的是跟頡利剛剛制定盟約,需要每年上供歲幣,這更加重百姓負擔(dān)?!?br/> 他走到窗前于是疲憊的一聲長嘆道:“這是大唐之恥,也是朕之恥?!?br/> 李恪想起歷史上的李世民,在貞觀四年就敗突厥,擒了突厥可汗頡利,于是很肯定的說:“父皇文韜武略在歷代帝王中少有,區(qū)區(qū)突厥,一只游牧民族,兒臣想用不了五年時間一定能夠掃平北部草原,擒頡利,洗血恥?!?br/> 聽到李恪說的如此肯定,李世民臉上變現(xiàn)出驚訝之色,奇怪李恪怎么就能覺得自己能在五年之內(nèi)平定突厥?難道他心中有什么策略不成?不由得有意想考教他一番想法。
自從他登基之后,雖然有羅毅造反,突厥來襲,在群臣中很多人還是在這樣非常時刻建議他早已儲位。
自古冊立太子立嫡立長是帝王之家的傳統(tǒng)。但是,朝廷還有一部分人不止一次的建議立性格剛毅的李恪為太子。兒子的性格他太清楚了,正因為如此,今天他說出五年可定突厥這樣的話他也沒有顯得驚訝。因為一直以來,他征戰(zhàn)在外,很少能考教兒子的學(xué)識,今天自己正好由此機會何不考教一番,看他除了眾人所說的性格剛毅外,是否還有其它的一些優(yōu)點。
如果李恪真的有才,自己也該慎重考慮立儲一事,不能因為自古定律就毀了大唐數(shù)百年的基業(yè)。
心里有了這樣的一番思考之后李世民問:“既然你如此肯定五年之內(nèi)滅突厥,不妨說說你的想法?!?br/> 李恪聽到李世民問自己如此尖銳的問題,心里一陣緊張,他知道凡成大事者必須要有臥薪嘗膽、堅韌不拔之志,不是那種逞一世英雄的匹夫。在未來的政治斗陣中他要做的就是推波助瀾,坐收漁翁之利,讓李承乾和李泰斗到兩敗俱傷的時候才出手,一舉拿下太子之位。不是像現(xiàn)在這般過早的嶄露頭角,讓大家對他開始提防。
可是,如今箭在弦上,讓他不得不發(fā)。
他知道,在這個大家都建議立儲的事情上,李世民遲遲沒有做決定,那就說明他心中還有猶豫,說明在李承乾身上還沒有看到他認為的作為一個儲君所具備的條件。
所以,他不能表現(xiàn)的太平庸,讓李世民對他徹底失望而不加以關(guān)注。所以,他的心中非常矛盾。
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問他關(guān)于突厥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他沒有考慮過的,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說。于是將自己知道的歷史上李世民怎么滅突厥的方法結(jié)合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父皇,突厥是草原游牧民族,他們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自己的弱點,我們只能雙管齊下才能一舉擊潰突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