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皇宮,李恪來到書房,開始思考今天讓自己感到疑惑的幾件事情。
首先,就是李孝恭被封宗正寺卿,而不是歷史上的吏部尚書。
宗正寺卿是從三品,吏部尚書是正三品,從品階上就可以看出吏部尚書要比宗正寺卿高。而相比宗正寺,吏部尚書的權(quán)利要大,所管一部之事涉及大唐的禮儀外交等,是一個是實權(quán)部門。雖然,宗正寺卿所管的都是宗室的事,但是能有什么事情讓他管,輪到他管的事情的時候他能管得了嗎?能涉及到宗室王族的事情,不是一個王爺就能管得了,只能用皇帝親自過問。
所以,宗正寺卿只是一個閑置官職而已。歷史記載,李孝恭只是一個武豪之人,膽識不凡,性奢豪,喜歡游樂,自養(yǎng)歌姬舞女百余人,整天陶醉于飲宴之中。然而性格寬容仁厚,無驕矜自伐之色。唐太宗李世民十分親近他,這在李姓宗室中再無第二個人。宗族中,也唯有李孝恭與江夏王李道宗兄弟二人最為當時人們所稱頌。李孝恭曾悵然地對親人說:“吾所居宅微為宏壯,非吾心也,當賣之,別營一所,粗令充事而已。
身歿之后。諸子若才,守此足矣;如其不才,冀免他人所利也。”由此可見,李孝恭并非是因為受到別人的打擊,或者是李世民的猜忌。他能對親人說出那樣的話,說明宗正寺卿是他自己謀取的,如此做法只是他急流勇退的一個信號,這位王爺已經(jīng)不想在大唐的權(quán)力中心有所作為,只想過平淡的生活。而李孝恭急流勇退之后,宗室唯一能有所作為的當屬江夏王李道宗。
所以,李恪覺得,是否和李道宗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讓李支持自己,這關(guān)系到關(guān)隴集團中一部分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至于李孝恭,他也不能輕視。畢竟,能成為兩代帝王的都欣賞的將才,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他,即是不在朝堂,對朝局也能影響一二。
其次,就是李世民為什么把他以前的秦王府賜給了自己呢?這是很突然的事情,是李恪沒有想到的。至少,歷史上李世民并沒有如此做法。
由此可見,他在甘泉宮御書房和李世民的一番對話明顯為這次能賜府秦王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說明李世民現(xiàn)在很重視自己,賜府秦王府似乎在是在給自己一個信號。
“到底里面包含著什么深義呢?”李恪自語道。
雖然,自己沒有能夠被冊立為太子,但李世民似乎有自己的考慮。賜府秦王府,雖然沒想像李承乾被冊立太子一樣對自己的肯定,但也是一份榮耀。
武德年間,李世民進封秦王兼尚書令,領(lǐng)右翊衛(wèi)大將軍之職,當時的秦王府又稱天策府,可見李淵對李世民的器重。所以,秦王府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裝飾都不會比東宮差,李世民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秦王府賜給李恪。
顯然,不是讓他做歷史上的秦王,學(xué)他發(fā)動政變,他是在政變中弒兄殺弟登上皇位的。所以,他是不會讓同樣的事情在自己的兒子中發(fā)生。因而,賜秦王府給自己,李恪確實在欣喜的同時有點憂慮。
第三,就是馬周,李恪剛在酒樓結(jié)識的貞觀名臣。歷史記載,盛世明君唐太宗曾有一段四請馬周的故事。太宗不僅在創(chuàng)基業(yè)、馬上定天下時注重求賢,在登基稱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輔國政。
他“四請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顯示出他思賢若渴的明君本色。貞觀三年,天下大旱,嚴重的災(zāi)情已危及到國計民生。作為一國之君,唐太宗憂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極為虔誠的譴責自己。只是風霜雨雪,都是自然現(xiàn)象,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多次求雨無果后,唐太宗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
他宣布,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切要有幾條具體的意見。這可難壞了武將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長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為難之事,馬周不加思索,伏在案上,洋洋灑灑,一揮筆就寫了二十多條建議,文辭非常優(yōu)美。次日早朝,常何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奏疏呈給太宗。
太宗一看,頗為震驚,這些建議有根有據(jù),切中時弊,確屬可行,但武夫常何決非有這神來之筆,便問他是何人所寫。常何告訴太宗是馬周所寫。太宗又問馬周是何樣之人,常何便向太宗簡要介紹馬周的情況:“馬周是清河荏平(今山東荏平)人,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xué),尤其精通先秦諸子的典籍。不過由于他自負才學(xué)出眾,性格難免清高孤傲,因此郁郁不得志。起初他在博州一所學(xué)校教書,常受地方官的訓(xùn)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離家遠游。窮困潦倒的他,經(jīng)常受人欺凌,歷盡艱辛來到長安,遇到了臣,臣覺得他乃當今一大奇士,就讓他住在了家里?!?br/> 李世民一聽常何門下居然有這么一個奇才,非常高興,立刻就想見見這位人才。于是命人到常何府中將馬周叫來,可沒想到馬周架子還很大,被派去的侍從一個人回來了。唐太宗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再次派人去請馬周,一直派出了四次使者,才把這位性格高傲的馬周請到了皇宮。當唐太宗第一眼看到這位穿著普通卻氣質(zhì)非凡的年輕人時,就感到了這個人非同一般,于是和顏悅色的和馬周談起了當時政治局勢以及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