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飲酒為盟,歃血為義
“兩位兄長,獻丑了,小弟一時有感而發(fā),倒讓兩位兄長見笑了。”
王祁確實是有感而發(fā),初聞蘭陵美酒之時,他便想到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情不自禁的吟唱了出來。
只是,他卻忽略了一件事,如今不過是貞觀初年,李白都還不知道在哪兒打醬油呢,所以,這詩的作者名頭無疑就安插在了王祁頭上。
聞言,蕭言有些無語。
“王兄弟,過分了??!如此千古名篇,怎么能說獻丑呢!這不是打我我和賓王兄的臉嗎,反正我和賓王兄是萬萬做不出這等水準的詩的?!?br/>
“哈哈,蕭兄見諒,是祁失言了,自罰一杯以示歉意?!?br/>
“既然王兄弟如此爽快,在下也不能落了下乘,就一起陪王兄弟走一個,來,喝!”
又是一大碗酒一口而盡。
到了此時,三人已喝了不少。
趁著酒興,馬周提議道:“既然大家如此投契,我有一個建議,不知王兄弟和敬之意下如何?”
“王大哥(賓王兄)還請明言!我兩洗耳恭聽?!?br/>
馬周拿起桌上的酒杯,仰頭灌了下去,開口道:“俗話說知音難覓,知己難尋,今天既然大家有緣坐在這里一同飲酒,又相談甚歡,不如咱們效仿一下古人桃園結義,借此間主人的寶地,也來一個飲酒盟約,結為異性兄弟如何?!?br/>
“哈哈,賓王兄此言甚得我心呀,正如五柳先生所言,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關于結義一事,我是雙手贊同啊!只是不知道王兄弟意下如何?”
唐朝的風氣都比較開放,原本找這種歃血為盟結為異性之交之事基本上只能在江湖豪客之中出現(xiàn),對于像馬周哥蕭言這樣的文人來說,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事。
可是唐朝的文人不同于其他朝代,他們帶著濃厚的俠客風采。
本來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玄學之風洗禮之后,中國社會的游俠精神有所沒落,但在唐朝,游俠之風卻再次興起,成為一個時代鮮明的精神烙印。
唐朝人太喜歡游俠了,原本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的游俠,在唐朝人的審美中,成了英雄,也成為唐朝人風云激蕩的審美風格的重要因素。
這也許和唐朝開國者帶有胡人的血統(tǒng)有關,與他們長期的作戰(zhàn)經(jīng)歷有關。
開國皇帝李淵征戰(zhàn)時,帳下有一大批武功高強的俠士;太子李建成的手下都是“博徒大俠”;而李世民更是偷偷豢養(yǎng)了一批死士為己所用。
即使是在唐朝建立之后,唐朝的游俠之風仍然彌漫。
那些開國元勛們在朝堂上吟詩作賦以文人自居,但仍以做過游俠為傲。
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并稱唐朝四大賢相的著名文人姚崇,年青時候竟然是一個“古惑仔”。
他自豪地說,三十歲之前他就是個以“呼鷹逐兔”為樂的游俠,根本沒有讀過書。
后來發(fā)奮讀書,竟然做了宰相。很顯然,姚崇自豪的不是自己讀了書,而是年少時候叱咤風云的游俠生活。
上層政治人物對游俠精神的向往,很快傳導到唐代社會之中,尤其是那些帶著“功名只應馬上取,直是英雄一丈夫”理念的詩人們。
詩人們早已經(jīng)拋棄了魏晉的玄風和紅粉的曖昧,游蕩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是俠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