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二天,小初冬便不用從家里帶午餐了。
因為媽媽李淑芳在聽說學校有食堂后,立即決定讓他在學校吃午飯。
再窮也不能虧孩子啊,至少在學校食堂能夠吃上一口熱飯菜不是?
為此,爸爸袁林海專門脫了一擔稻谷,讓小初冬拿著大米去學校食堂兌換成糧票,同時還每月給他兩塊錢,讓他買菜票。
于是小初冬開始搬大米。
每個月總有幾天,他會用布口袋裝上十來斤大米,馱在背上往學校走,到達學校后再去食堂稱重換票。
此后的三年,小初冬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供應自己在校的午餐。
但學校食堂的飯菜并不怎么可口,而且并不便宜。
米飯肯定是會缺斤少兩的,半斤糧票買到的米飯,最多相當于家里三四兩米的量。
菜分兩種,五分錢一份的素菜和一至兩毛錢一份的葷菜。
素菜根據(jù)時節(jié),主要是蘿卜、南瓜、土豆之類。
葷菜要看情況,如果是血旺和雞蛋,價格為起步價一毛錢。如果是豬肚、豬大腸等內(nèi)臟,則需要一毛五分錢。豬肉最貴,需要花費菜票兩毛,但菜里往往只能看見零星的肉片子。
小初冬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看見葷菜就嘴饞。
他很羨慕學校那十幾個住校生,中午和晚上都在學校吃,而且餐餐都有肉,哪來那么多錢?
但也只是羨慕罷了,想讓他去巴結(jié)那些有錢的同學,天方夜譚。
在學校食堂吃了大概個把月,小初冬突然發(fā)現(xiàn)班上的不少同學都不去學校食堂了。
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學校西邊的公路旁,剛開了兩家私人食堂,飯菜味道不錯。
小初冬蠢蠢欲動,拉著張三清一起去了學校外的私人食堂。
他本來還想叫上袁道軍和曾建文,但畢竟兩人跟他不在同一個班,吃飯的時間很難湊到一起。
然而這一吃可就上癮了。
小初冬覺得其中一家私人食堂里炒的“青椒肚條”特別好吃,價錢跟學校食堂一樣也是一毛五分錢。
而且中午還有熱氣騰騰的大饅頭出售,實在是太好了。
然而爸爸媽媽每個月給的菜錢就那么多,如果天天中午吃肚條,保準到月末時沒菜可吃。
尚不懂事的小初冬可不管這些——菜票在手肚條我有,攜著張三清天天往學校外的私人食堂跑。
張三清手頭相對寬松,大哥在學校教書,沒錢買菜時大哥總能資助一些。
小初冬就沒辦法了,大吃大喝花完菜票,手里就只剩下飯票。
可他又不好意思開口向張三清借,只能裝模作樣的說道:“哎,今兒這食堂的肚條聞起來不是那個味兒呀,不好吃不好吃呀……”
然后小初冬就拿著手里的糧票,排隊只買幾個饅頭。
張三清信以為真,陪著小初冬也只買饅頭。
兩個毛頭小子手里捏著饅頭,走出排隊的人群,趁著饅頭還熱乎邊走邊吃。
又過了一段時間,私人食堂針對學生具體情況,推出新舉措——如果沒有菜票,可以用糧票代替菜票。
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小初冬不好意思伸手向爸爸媽媽要錢買菜票,他可以拿大米去換呀。
家里的大米放在米缸里,時不時拿上一點,神不知鬼不覺,爸爸媽媽肯定不會知道。
于是,小初冬的偷米行動開始了。
幾次過后,媽媽李淑芳就覺得奇怪了:“最近缸里的大米,昨就消耗得那么快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小初冬聽到媽媽無心的“抱怨”,以為自己的“偷米行動”暴露,嚇得再也不敢出手。
好在從第二學期開始,爸爸袁林??粗〕醵找娓Z高的個頭,將他在學校的菜票標準提高到每月兩塊六毛錢,這才勉強解決了小初冬肚子里“饞蟲鬧革命”的問題……
我們再回過頭說說小初冬的學習情況。
從古田小學畢業(yè)后,小初冬覺得前所未有的輕松,但小學五年級時那種勤奮學習的勁頭不見了蹤影。
每天早上,他磨磨蹭蹭的吃過早飯,磨磨蹭蹭的背上書包,再磨磨蹭蹭的從家里出發(fā)前往學校。
有時候,袁道軍專門到壩原上叫他一起走,他也打不起精神。
因為在小初冬的眼里,進入初中的袁道軍簡直就是個書呆子,只知道讀書學習,不好玩。
但如果遇到壩上高年級的袁俊文、李正良等人,他就特別高興。
一起去上學的路上,小初冬可以跟在袁俊文和李正良的后面,聽他們輪翻講述梁羽生的武俠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