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zhàn)國前期的糧食畝產
????有關戰(zhàn)國前期糧食畝產的典型資料,主要有以下幾條:
????(1)《漢書;食貨志》放入書架載李悝這言:“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一石半?!边@是指畝產粟15石。
????(2)《管子;輕重甲》放入書架說:“一農之事,終歲耕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二十鍾。”這是說畝產粟02鍾,1鍾等于10釜,1釜也就是1石。因此,02鍾也就是畝產粟2石。
????(3)《管子;輕重乙》放入書架河:“河淤諸侯,畝鍾之國也”。這就是說,經(jīng)過淤灌的肥沃土壤,產量較高,畝產1鍾,即畝產10石。五倍于《管子;輕重甲》放入書架之數(shù)。
????(4)《史記;河渠書》放入書架說:“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西?!闭乃揉捄螅€產多少?《論衡;率性篇》放入書架說:“魏之行田百畝,鄴獨二百,西門豹灌以漳水,則畝收一鍾?!碑€產1鍾,也是10石。
????(5)《史記;河渠書》放入書架說:秦開鄭國渠,“灌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鍾”。也是畝產10石。
????上述五條材料中的前兩條,說的是一般情況,所謂“百畝”,是方百步為畝的周畝。戰(zhàn)國時1周畝折合今市畝為0328市畝。班固所說的“石”,應當是漢大石,1石合0333市石,折成今量,1市畝產粟1524市石,1市石粟重135市斤,即當時畝產粟2058市斤。一家“百畝”,合今市畝328畝,則一家總收獲的原糧相當于今市斤6750斤。
????五條材料中的后三條,指的都是灌溉或淤灌之田,其產量相當于一般田的五倍,這是特例,不能把它們視為常規(guī)產量。但是,它說明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有了畝產10石的高產田。
????2、戰(zhàn)國后期的糧食畝產
????戰(zhàn)國后期,隨著小農經(jīng)濟的鞏固和發(fā)展、鐵犁牛耕的推廣、耕作技術的提高和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糧食畝產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其主要依據(jù)是:
????(1)《孟子;萬章下》放入書架說:“一夫百畝,百為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薄抖Y記;王制》放入書架說:“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眱烧叩牧疂嵰恢?。吳慧認為,如果按“中食七人”,除了兩上勞動力食60石以外,還有210小石可供7人食用。也就是說,一個農戶有兩個勞動力,種田100畝,共產粟270小石,平均畝產27小石,高于李悝的畝產25小石。
????(2)《管子;揆度》放入書架說:“上農挾五,中農挾四,下農挾三?!币簿褪钦f,一個農夫生產的糧食,除了自己食用外,還可供應5人、4人或3人食用。吳慧認為,取其中數(shù),按“中農挾四”計算,每人年食粟30石(《管子;禁藏》放入書架中有“食民有率,率三十為而足于卒歲”之說),5人年食粟150石,一個勞動力耕田50畝,畝產粟3石。從畝產25石至27石再到3石,顯然畝產逐步提高了。
????(3)《管子;山至數(shù)》放入書架中有“人家受食十畝”之說,也就是說,每人每年要吃10畝地產的糧食,每人年食粟30石,仍然是畝產3石。
????(4)《呂氏春秋;上農》放入書架中有“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一人治之,十人食之”的說法?!耙蝗恕敝敢患肄r戶的家長,“治之”指家長率領全家經(jīng)營100畝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100畝田提供300石糧食,才夠10人食用,由此可知其畝產仍然是3石。
????戰(zhàn)國后期畝產粟3小石,合今量畝產247市斤。一家100畝,合今市畝328市畝,共收粟8100市斤。吳慧還指出:戰(zhàn)國時代是“菽粟”并提的時代,因此,計算產量時,還必須注意到戰(zhàn)國時代“菽”的比例。據(jù)《汜勝之書》放入書架說:古時(應指戰(zhàn)國時期)“種大豆,率人五畝”,五口之家種大豆25畝,占25%。假定大豆畝產為粟畝產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制為畝產1235斤。與粟加權平均(75%×3小石+25%小石=2625小石),折合今市制為畝產216斤。
????漢代的糧食畝產
????漢代的糧食畝產,有兩類典型材料:一是一般畝產,一是特殊高產。
????1、一般畝產
????漢代有關一般畝產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幾條:
????(1)荀悅《前漢紀;文帝二年》放入書架載有晁錯復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00畝產粟300石,畝產粟3石。漢代的小畝比戰(zhàn)國時期的周畝略小,合今市畝0228畝,折合今量就是畝產粟281市斤,高于戰(zhàn)國后期的247市斤,比戰(zhàn)國前期的畝產2058市斤就高了。
????(2)《漢書;食貨志》放入書架載晁錯的話:“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眳腔壅J為,晁錯所說的石乃是大石,并且認為這個石指的是“米”,而不是原糧。荀悅所說的3小石粟,合大石粟為18石,折米打六折為108大石,也就是為米約一石。有的研究者認為,晁錯所說“百畝之收,不過百石”,乃是“不過三百石”之誤。這樣也可和荀悅“三百石”之說相契合。我們也把此說列這里,備考。
????(3)《管子;治國》放入書架說:“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常山”,即“恒山”,系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用的。因此,可視此材料為漢代的畝產資料。吳慧認為,這里所說的“石”指的是漢代的大石,“二石”粟合小石3333石,比荀悅所說的3石,又有提高。這里所說的畝產,是“四種而五獲”,即復種的產量。
????(4)《淮南子;主術訓》放入書架說:“一人?耒而耕,不過十畝。中田之獲,卒歲之收,不過四十石。”戰(zhàn)國前期一家兩個勞動力能耕100畝,一個勞動力平均耕50畝,合今市畝15畝左右。其中可能包括部分田是用牛犁耕作的,用人力耕作,可能達不到15畝。所以這里說“不過十畝”。吳慧認為,這里所說的畝和石,指的是大畝和大石。大畝10畝,中等條件下年產40石,畝產4石。一大石谷合小石谷為277石。這是南方稻谷的畝產。
????(5)仲長統(tǒng)《昌言;損益》放入書架中說:“今通肥磽之率,十稼穡之人,令畝收三斛,斛取一斗,未為甚多?!睎|漢時期,也是畝產3石粟,同西漢的產量水平相近。這個產量水平是“通肥磽之率”,也就是肥瘠平均計算的結果。
????上面所列五條材料說明:(1)畝產3石粟,是漢代文獻公認的;(2)考慮到復種的因素,畝產333石的產量也是有的;(3)南方耕作粗放,水稻畝產277石,也是合理的。
????2、特殊高產
????漢代,除了一般畝產以外,還有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特別是“區(qū)田”的特殊高產,現(xiàn)將有關材料述之如下:
????(1)《史記;河渠書》放入書架載河東守潘系之言:“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河需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這就是說,灌溉田的平均畝產是4石。吳慧認為,這里所說的畝是小畝,石是大石。折合小石畝產為6666石,其畝產為一般田畝產3石的一倍以上。
????(2)《史記;河渠書》放入書架中還載有莊熊羆之言:“臨晉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可令畝十石?!眳腔壅J為,這里的畝也是小畝,石是大石,折小石畝產166石。
????(3)《史記;溝洫志》放入書架中載賈讓之言:“若有渠溉,則鹽鹵下濕,填淤加肥,故種禾麥,為?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眳腔壅J為,從2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所謂“高田五倍”;下田從原來的1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下田十倍”。
????(4)《史記;貨殖列傳》放入書架有“帶郭千畝畝鍾之田”的說法,這是指城市近郊區(qū)的肥沃田,畝產可達10石。吳慧認為,這里所說的畝是小畝,一鍾是10小石,是一般田畝產3石的三倍多。
????(5)去漢未遠的稽康《養(yǎng)生論》放入書架中說:“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上好的“良田”畝產10石,是天下公認的高產水平。吳慧認為,小畝產粟10小石,折合今市制畝產937斤,已經(jīng)接近畝產1000斤了。
????(6)《漢書;食貨志》放入書架中載有武帝末年任趙過為粟都尉西北地區(qū)推廣“代田法”之事。說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善者倍之”。吳慧認為,這里所說的“畝”是大畝,“斛”指大石。折合小畝小石為1小畝比縵田增加7斗乃至14小石,即每小畝產量為37~44小石。
????(7)《汜勝之書》放入書架載有所謂“區(qū)田法”。它是采用深耕作區(qū)、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強管理等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奪取高產的有效措施。該書說“區(qū)種,天旱常溉之,一畝常收百斛”,“秋收區(qū)別三升粟,畝收百斛”,“如此,即山區(qū)種之,大旱澆之,其收至畝百石以上”,“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眳腔壅J為,這里所說的“石”指的是小石,折合畝產粟(麥)2892石,折合今市制畝產3904斤。有人懷疑區(qū)田法是否能達到如此高產,這是個有待研究和控制的問題。
????總之,漢代畝產粟3石,折合今市制畝產281斤,比戰(zhàn)國時畝產粟3石,折合今市制畝產247斤,是增產了;漢代粟豆平均畝產282石,折合今市制畝產264斤,比戰(zhàn)國時粟菽平均畝產合今市制畝產232斤,也是增產的。
????漢代的高產田則一般可到“畝產十石”或說“畝鍾之田”。至于區(qū)田則有高的產量。
????魏晉南北朝的糧食畝產
????1、南方水稻的畝產
????魏晉時期,南方水稻耕作尚較粗放,畝產水平不高。其主要依據(jù)是:
????(1)《三國志;吳書;鐘離牧傳》放入書架記載鐘離牧少時(東漢末三國初)躬耕“種稻二十余畝”,“臼所取稻得六十斛米”。平均畝產米不到3石(斛)。稻的出米率大約為467%,折合稻每畝64石。吳慧認為,這里所說的“畝”是240步的大畝,因此,折合小畝畝產只有268石。
????(2)《晉書;食貨志》放入書架記載,東晉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畝稅米三升”。吳慧同意賀昌群《升斗辨》放入書架中所說的“三升”乃“三斗”之誤,也就是說,按十分取一計算,也就是畝產3石。折合小畝每畝產米1361石,再按467%折合成稻為291石。比《淮南子》放入書架中所說的277石,增產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