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陶范已經隨時可以制作出來,那么,接下來,他就可以進行齒輪的澆鑄了。
整個前期工作中,關系到他這次的計劃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現在終于是來到了。
這可是個大事件,他得拿出十二分的精神,來對待。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卻發(fā)現了他做這件事,又將面臨一個重大的難題,這讓他,幾乎是要泄氣。
他奶的,為什么在古代做事,要有這么多的條條框框?他真的想要詛咒這個時代。
這時候他面臨的問題,是鐵器的管制。
要制作齒輪,首先的條件,那就是要有鐵。但這時王風卻又發(fā)現,要得到鐵,很麻煩。
因為古代的鐵器,并不是像他原來的那個世界那樣,是完全開放的自由貿易。而是有嚴格的管制的。
這讓他是幾乎要感覺泄氣。
但這個卻其實還并不是鹽鐵專營。很多人一說到古代的鐵,腦子里第一個冒出來的名詞,可能就是鹽鐵專營。好像古代其實一直都是鹽鐵專營似的。
但其實卻并不是。
鹽鐵專營只是在漢代很堅定地執(zhí)行過一陣子,漢朝之后,很多時候,都是不存在的。真實的情況是,在后來的朝代中,鐵器只是管控。
至少宋朝開國皇帝,就沒打算將鐵器專營。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三年,有人提議收鐵權歸國有。太祖說道:古者不貴難得之貨,后代賦及山澤,上加侵削,下益雕弊。每念茲事,深疚于懷,未能捐金于山,豈忍奪人之利?……
額,抄古言太費勁了,解釋一下這話的意思,不過就是說,天下的礦藏,是老天爺賜給我們的。我沒能給天下百姓謀福利,已經很不好意思了,怎么還好意思去跟百姓爭奪這些利益呢?
于是最后的規(guī)定,只是“銅鐵不得闌出蕃界及化外”,也就是說不得和異族和少民做交易而已。
這皇帝還算寬厚。
太宗也還不錯,嘗曰:“地不愛寶,當與眾庶共用之?!?br/> 這兩個開國時候的皇帝,對金鐵態(tài)度還算開明。
當然了,這只是宋開始時的情形而已。
到得后來,有些官員為了要政績,天天跑到皇帝的面前去念叨,說鐵器有厚利。
而讓民間私自貿易,也有不少的隱患。應該加以規(guī)范限制。
他們這么說,如果官家采納,國家收入增加,他們這些獻策的人,不是有功嗎?
而這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這些人幾乎不用花腦子想,就能獻上會受到上面賞識的一條計策,這種獻言的事,他們怎么會不樂意去干?
這樣不停的念叨,終于,有些皇帝就真忍不住了,將鐵權收歸國有。不過這個專營,還是和真正意義上的鹽鐵專營,不同的。
這個畢竟寬容,不似真正的鹽鐵專營那么嚴格國家壟斷。而且,這種國有政策,也是經常改變的。
比如宋哲宗元祐時期,就曾經一度又停止了這樣做,而放采冶之權,歸于民間。
不過到了王風穿越的這個時候,時間已經是宋徽宗政和五年,國家對冶鐵這一塊,又管控的嚴了。
令不許民間自由貿易,將鐵利盡收于官。只有農具,和一些民用物品的鑄造,還是讓下面的人私自去做。
這才是讓他,又遭遇到了難題。
每個朝代對鐵器的政策,大抵如此,抓不得,放不得。最后還是只能抓。但是這和真正的鹽鐵專營,還是有些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