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戚氏聽到這個,便問:“要去多久?我好給你準備口糧?!?br/> “哪能去多久,兩三天就是了,不過娃娃跟我一起去?!?br/> “他還沒成人呢!十二三歲的年紀,怎么跟你一起去!”李戚氏立馬替李鄲道回絕。
李寶京也道:“你媳婦說得對,他跟你不同,你年富力強,山里遇到了豺狼都得只是遠遠跟著你,他半大小子,容易被欺。”
又對著李鄲道道:“小兔崽子,你也別起什么心思,只要老子我沒斷氣,就還是老子當家做主,說你出不得就是出不得。”
李鄲道看李寶京這么厲害的氣勢,嘀咕道:“現(xiàn)在已經(jīng)差不多是太平光景了?!?br/> “太平?”李寶京哼一聲:“你是沒見過屠城?!?br/> “現(xiàn)在別看長安地界已經(jīng)太平了,這是天子腳下,大將軍稱帝了,可真的就太平?”
“天下人都知道,太子和秦王不對付,那還不是隨時可以亂起來?”
“你爹無所謂,頂著個大夫身份,捉去了也就是治療傷兵,你這個半大小子,捉去了就是當新兵蛋子,自古新兵死五成。”
李鄲道一驚,想起了杜甫寫的晚唐氣象。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那不僅僅是晚唐氣相才獨有,如今未到貞觀盛世,其實就等同于隋朝末年,捉人的事情肯定會發(fā)生了,在城里還好說,是治下良民,到了山野可就不一定了。
想到這里,李鄲道就慫了,還是自己小命要緊,茍幾年,到二哥上臺吧。
李鄲道就不說話了,可是單單李福成出去,怎么能推廣李家藥鋪的生意呢?怎么能賺到土老板的錢呢?所謂富貴險中求。
李戚氏也對李福成道:“你也是,去鄉(xiāng)下也別走遠,先去拿了路引,寫明來,別到時候被不明不白捉了去?!?br/> 沒有路引,就是流民,古代可都是有個人身份證的,至于流民的下場可是很慘的,封建社會只認為原地不動,有地的農(nóng)民才是良民,踏踏實實交稅,服役,什么商賈,都不是良民。
李福成這個是還很明白得很,之前也是出城過很多次的。
李福德也道:“侄兒還是還是不要出門的好,又不是出城門就打個轉(zhuǎn),在農(nóng)莊里干活,要走幾十里,在外風餐露宿的?!?br/> 李鄲道這時候回答道:“我是想去的,咱家還是要趁早發(fā)些家的,不過既然爺爺您說鄉(xiāng)下別去了,那么爹也別去了,既然不能往外發(fā)散,就只能迎難而上,往里面發(fā)展了!”
里面是哪?自然是京城圈子了,不過那里面的名醫(yī)已經(jīng)把市場占滿了,要殺出一條血路可不容易。
李福成這種庸醫(yī)自然是沒機會了,李鄲道的話,卻還是有點可能的,只是李鄲道很懶很懶。
李寶京第一個贊成:“好男兒!有志氣!”
李福成卻是個慫包,穩(wěn)穩(wěn)的安逸圈:“要不還是算了,我還是去鄉(xiāng)里轉(zhuǎn)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