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桿子不是買賣。
求人和被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
余天通過簡短談話,嗅到了中年男人的難處。
故作神秘,說出這一番話來,中年男人果然動了心。
“你是干啥的?聽你這口音,是外地來的吧?你怎么賣?”
中年人保持應(yīng)有的警惕。
“吃了飯再說,總而言之,我自有辦法,能把你面前這些襪子全都賣出去?!?br/>
余天不做解釋。
“你想吃啥?”
中年男人略微思索一陣,又問。
“包子,面條,簡簡單單,有酒最好!”
余天并不想吃什么豪華午餐。
只要是熱乎的就行。
剛才的兩個紅薯,僅僅墊了個底兒,現(xiàn)在的他,說到吃的,又覺得餓了。
一拍即合。
吃些包子也花不了多少錢。
雖說余天穿得不咋樣,可萬一這小子真能說出點(diǎn)兒什么來呢?
商人都是很敏銳的,最重利益。
中年人立刻找了個跟班,看著攤位。
自己則帶著余天,出了市場,繞到義湖另一邊,找了家小館子。
落座后,兩人自我介紹一番。
中年人叫王東岳,義城本地人,四十四歲,四個月前,剛上任春風(fēng)織襪廠的銷售科科長。
酒過三巡。
兩人打開了話匣,談天論地。
王東岳雖比余天年長。
但比起見多識廣,他是自愧不如。
“兄弟!”
王東岳又給余天滿上一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你的見解太豐富了,和你這身打扮,完全不符!幸好我沒以貌取人,你說的好多事兒,我聽都沒聽過!你剛才說啥?再過二十年,人們能直接拿著手機(jī)打電話?要真是這樣的話,我搞這個銷售,也就不難了!”
八十年代哪兒有手機(jī)。
有固定電話都算奢侈了。
而且打長途電話很貴。
一般的電話機(jī)上,都有鐵盒子,上著鎖,可不是誰想打,就能打的。
“這只是我對未來的猜測...”
余天一口飲下,“王老哥,剛才我說的條件,你覺得怎么樣?只要你和我回春城走一趟,襪子的事兒,我肯定幫你解決。錢款,半個月內(nèi)就能全收上來,食宿我全包,不用你出一分錢?!?br/>
余天是想讓王東岳帶著襪子,和自己回一趟春城。
他有信心把這些貨都賣出去。
但他沒有具體說明怎么操作。
方法要是都交代了,自己也沒啥能拿捏的了。
王東岳是本地人,土生土長,習(xí)慣了在義湖旁邊做生意。
外地?
他還真沒去過太遠(yuǎn)的地方。
他這個銷售科長,頂多就是陪著從外地過來采購的客商,喝酒聊天,促成生意。
八十年代,出差不太盛行。
一般出差的人,都是政府工作人員,上山下鄉(xiāng)。
路況不好,到哪兒都不方便。
出差對人們來說,算是苦差。
最重要的是。
每個城市,大多數(shù)的貨品流通,幾乎都在本地銷售。
地域不同,價格不同。
相隔不過百公里的兩地,同樣的貨品,也有可能差出一倍有余。
義城更是如此,東西比春城便宜。
信息差就是商機(jī)。
這也是為什么余天有信心,能把這些襪子帶回春城后賣出高價的原因。
春城的襪子,質(zhì)量一般。
但零售價和批發(fā)價,比起義城來,卻要高出很多。
不用細(xì)想也知道。
這些質(zhì)量優(yōu)秀的棉襪,只要出售價格合適,再加上足夠的噱頭,在春城一定好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