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8年,八月十八,城陽工業(yè)區(qū)。
工業(yè)區(qū)西邊的一條小河旁邊,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jīng)建好了一排磚墻木頂?shù)慕ㄖ?,旁邊還種了一片不知道什么植物,外面用一道木柵欄圍起來,大門上的牌匾用紅布遮著,門口掛著一道紅布攔起來,圍墻附近又插了不少彩布小旗子。
今天這里圍了不少人,門外點了一堆火,旁邊許多小孩子興奮地把一捧捧小竹節(jié)扔到火中,發(fā)出陣陣爆響——這就是真正的爆竹了。
沒一會兒,城陽工業(yè)區(qū)主任方迎波和商務部的張小平從門內(nèi)走出來,還拉著即墨城書香齋的老板張好文。周圍的勞工和村民見狀,立刻按安排好的程序鼓起掌來。
三人笑呵呵地抱拳感謝捧場,然后一起握住一把剪刀,將門口攔著的紅布剪斷。
大門兩側(cè)早已等候多時的兩個資深勞工見狀,立刻把手上的繩子一拉,上方遮住牌匾的紅布便被扯了下來,連帶著里面包裹住的不少花瓣紛紛四散開來,露出牌匾上“書香紙坊”四個大字。
圍觀群眾配合地吆喝起來,張好文激動地向前一步,大聲地宣布:“書香紙坊,今日就建成了!”
說完,他便和其他人一樣,賣力地鼓起掌來,一邊鼓著一邊心里還有些感嘆,不禁回想起當年三名東海人上門買紙墨的場景。那時,他不過是即墨城一家普通小店的店主,也就是勉強糊口而已,哪里想到今天能擁有一家自己的紙廠呢?雖然只有三成股份。
換屆會議完成后,原先耽擱的不少項目也驟然加速起來,這書香紙廠就是其中一例。
自從當初王泊棠等人在即墨城的書香齋買了一批紙墨,便迅速成了他家的第一大客戶。整個即墨城,會讀書寫字的也不知道有沒有二百人,而且大部分也只是偶爾寫寫字,對紙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東海商社就不一樣了,不但股東們有大量的資料和日常數(shù)據(jù)需要記錄,各個工坊和學校也需要大量用紙,連軍隊也要拿紙去包火藥,總體需求非常旺盛,遠遠超過書香齋之前的銷售額。
書香齋的老板張好文對此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但東海人就很不高興了。這年頭的紙價格太貴,即使后來拿到個優(yōu)惠價,也要一文錢一張,一個月總要花一二百貫來買紙。而且這些紙質(zhì)量也不太好,很容易劃破折損。非金屬組做了一批玻璃蘸水筆出來,在這些紙上就很難使用,只能寫在日本雁皮紙上。
所以東海商社就動了自己造紙的想法。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決書寫用紙的需求,還可以為研發(fā)特種用紙比如衛(wèi)生紙打基礎(chǔ)?,F(xiàn)在商社每個月都要批給女股東一批棉布和綢布,開銷也不小。
但是他們對造紙一竅不通,這附近也雇不到造紙工匠,于是商務部的張小平就動了跟張好文合資辦造紙廠的主意,畢竟他在這行當浸潤了十多年,應當對造紙熟悉一些。
張好文聽了之后,既有些疑慮,也有些心動。
疑慮在于,跟東海人合股辦了造紙廠,紙價肯定得降低不少,利潤還要分給他們一大半,自己的收益會不會降低呢?心動在于,這也是個家傳的產(chǎn)業(yè)啊,比這小店倒買倒賣的無根之萍穩(wěn)當多了。
他盤算了許久,最終還是覺得可以辦。自造紙雖說價格會降,但成本降得更多,利潤未必低。而且張小平許諾紙廠的名字由他來取,將來東海商社會大量采購自造紙,還會派人幫忙進行技術(shù)改造。這最后一點讓他尤為心動,畢竟東海人的機巧在即墨城也小有名氣。所以他決定跟著東海人干了,說不定將來也能造出一方名紙呢?
于是事情就這么談成了,張好文去兗州雇了四個造紙匠,東海商社提供場地和設(shè)備,把這個“書香紙坊”開了起來。在這個開業(yè)儀式之前,其實紙坊已經(jīng)試運行了好幾個月,用來理順生產(chǎn)流程,直到能比較流暢地進行生產(chǎn),有了把握,才正式開業(yè)。
當初東海人雖說要提供技術(shù)支持,但他們對造紙本來就沒什么研究,只能讓造紙匠們先演示一遍造紙流程,再看看有什么可以改造的地方。
但沒想到這造紙過程的冗長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光是第一步漚料,就要將樹皮、竹子等材料浸泡在水中長達一百天,以浸出雜質(zhì),軟化纖維。
接下來需要用堿水將原料蒸煮一遍,再將原漿搗亂,使得纖維細化。
之后把細化后的紙漿再次浸水,然后用特制的平板容器將紙漿撈上來,也就是所謂的“抄紙”。
最后把抄上來的紙壓榨成片,再烘干就成了真正的紙了。
后續(xù)流程所要的時間要短一些,不過也要差不多一個月才能搞定。
第一批紙用了四個多月才做出來,期間東海人一點都沒有插手。最后做出的紙質(zhì)量還可以,比之前外購的紙稍厚一些,但也更耐劃,只是粗糙了些,而且顏色泛黃。最后這一點東海人倒不是很在意,反而覺得比較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