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起于飄萍之末
“反賊之所以屢剿不絕,復而起叛。哪怕雖剩寥寥數(shù)騎,可瞬間又死灰復燃,雄雄壯大,何也?”
秦浩明心情悲痛,偷偷瞄了崇禎一眼,哪里想到崇禎正目光炯炯的盯著自己,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
頭微低垂,秦浩明咬咬牙,慷然而道:“其間故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然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糧食、兵餉一日未決,則平叛之日遙遙無期,亦不可絕!
所以,首要必須解決糧、餉,如此方為解決之道?!?br/> 崇禎臉上陰晴不定,秦浩明講得可謂有些不客氣,甚至可以說是諭制,可說的全部是實情。
“秦愛卿言之有理,朕也知曉。朝廷已經擬定增加練餉,暫累吾民。然年年大戰(zhàn),天災不斷,依舊入不敷出,奈何?”
崇禎意興蕭索滿臉的無奈。
大明現(xiàn)在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越打仗,越加餉,越加餉,越打仗。
同時天災不止饑荒不斷,擺在御案上的奏疏鋪天蓋地,全國都有。
其中山西、河南南陽饑荒尤為厲害。時饑民無糧,只得食樹皮、草葉。
樹皮、草葉盡,乃人相食。
唐王朱聿鍵奏河南南陽饑,甚有母烹其女以食者。
崇禎無奈,乃下詔發(fā)三千五百金賑濟山西、河南南陽,并免山西受災州縣新、舊二餉。
“皇上,增加練餉請慎重!請聽微臣細細述之!”
秦浩明急忙大聲叫道。
必須盡力阻止征收練餉,三餉的加派加速了大明的腐敗﹐使激化的社會矛盾更趨尖銳,這是大明滅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餉是指遼餉、剿餉、練餉。
崇禎十年,遼東戰(zhàn)事未平,而國內農民起義又成燎原之勢。
為了撲滅起義軍,兵部尚書楊嗣昌建議朝廷增兵增餉,
所擬數(shù)額是增兵十二萬、增餉二百八十萬兩,是為剿餉。
原定以一年為期,但至崇禎十二年,農民起義雖遭挫折,但遠未被平定。
而此時遼東的戰(zhàn)事又迭遭敗績,建奴一度攻陷濟南,破城池五十余處。
大明兩面受敵、深感兵力不足,不少廷臣建議訓練邊兵。
楊嗣昌制訂了練兵七十三萬多人的龐大計劃,并得到崇禎皇帝的準旨。
為了練兵,又要增餉,于是下令征收練餉,征收四百萬兩。
需要指出的是,練餉加派不僅累及田賦,還加征關稅、鹽課、契稅、典稅、贓罰銀等稅種。
加上崇禎四年征收的遼餉,就是所謂的三餉。
滿清入關之初,多爾袞曾大義凜然地指責說:
“前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后加練餉。
惟此三餉,數(shù)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br/> 然后又擺出一副悲天憫人惺惺作態(tài)的姿態(tài),稱“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免除?!?br/> 然而,事實的真像是不僅沒有免除三餉,而且還在順治年間食言自肥,恢復了明朝剿餉,并且多加賦五百多萬兩。
韃虜兩面三刀禍害華夏之深,有此可見!
崇禎臉色一沉,毫不客氣大聲斥道:“胡言亂語,先前說首要必須解決糧餉,現(xiàn)在又要停止增收,那糧餉從何而來?”
秦浩明心中氣苦,崇禎翻臉比翻書還快,起先還春風和煦,立馬疾言厲色,真真是伴君如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