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fēng)起于飄萍之末
“復(fù)社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由讀書會文之地而變?yōu)闋幹饎堇?,早已失去張庶常本意,不知是否??br/> 秦浩明目光坦蕩,言語間毫不留情問身邊的張溥。
說完舉起手中酒杯,遙敬眾人一飲而盡。
崇禎初期,由于張溥等人的籌劃和努力,樹起了以文會友的旗幟,來綰結(jié)天下士人的心,使當(dāng)時的文人士氣大振。
一掃“寧坐視社稷之淪胥,終不肯破除門戶之陋習(xí)”的明時士習(xí),打破門戶之見,以國家為重。
年輕的張溥在閹勢熏天的日子里,不計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
他匡扶正義的勇氣,歆動天下。
然而,這只是書生意氣,他在幕后操縱朝政,反被高官大臣利用。
張溥企圖借廣收門徒以控制知識界、把持科場,最終達到左右政權(quán)之目的。
而執(zhí)政大僚則由此惡之,伺機制造事端,構(gòu)詞架陷。
聰明反被聰明誤!
張溥最終在崇禎十四年抱著遺恨而死,年僅四十,留下了值得后人深思的無數(shù)問號。
張溥一死,全國性的復(fù)社頓時失去了領(lǐng)袖。
周延儒的身邊就被吳昌時之輩包圍,他們開始為所欲為,最后不但自己丟了性命,也促使了明朝的加速滅亡。
張溥似乎料不到秦浩明會如此說,要知道各地士子紛紛登名社錄,爭入張溥之門。
其源因是由于他獎掖進門弟子不遺余力,大有把持科場之勢。
有人公開說:春秋兩試,“孰元孰魁,孰先孰后,張庶常早已編定人選”。
如今看秦浩明之勢,不僅不加入復(fù)社,反而認(rèn)為復(fù)社是藏污納垢之所。
“何以見得?”
多年的心血被人說得如此不屑,張溥似乎心有不甘。
“好修之士以文社為學(xué)問之地,而馳騖之徒則以文社為功名之門。難道張庶常不知?”
在科舉取士的歷史條件下,文社的盛衰與科場的榮辱密切相關(guān)。
秦浩明不相信張溥沒有察覺到這種情況。
這是實情,張溥難以辯駁。
“唉,畫龍畫骨難畫皮,知人知面不知心。
復(fù)社初期大家齊心協(xié)力,上下奔走于朝野,致使有今日之勢。然確實如浩明所說,有些人等……”
張溥說道這里卻是再也說不下去,唯有郁郁寡歡飲盡杯中酒。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嘈娜颂觳回?,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張庶常切勿因為小生之言灰心,既然知道癥結(jié),那么對癥下藥即可?!?br/> 秦浩明反過來勸慰張溥。在他看來,張溥的初心是好的,復(fù)社的理念也是好的。
奈何受到眼光格局的束縛,再加上局勢糜爛至此,妄想用溫水煮青蛙的模式,已經(jīng)于事無補。
“好!好詞!浩明真是大才!”
些許挫折張溥并未放在心上,只不過一時有些感觸吧!
可是秦浩明的這句詩詞卻是怎地一個好字,難為他小小年紀(jì)才情如此出眾。
多少人等,究其一生也無法提煉出一句好詩詞,可他卻接二連三脫口而出,真是大才!
因為秦浩明的表現(xiàn)實在出色,接下來喝酒的氣氛愈發(fā)融洽。
眾人仿佛多年的至交好友般,天南地北,人文地理皆有談及。
文人喝酒最是啰嗦,七、八個人,快一個時辰,卻是兩壇花雕也沒有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