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起于飄萍之末
進退有度,條理清楚,大才!
盧象升看見秦浩明尚未弱冠,卻能寵辱不驚。
自己一個總督問計與他,沒有絲毫志得意滿趾高氣昂,反而小心翼翼問自己。
這明顯是要知己知彼才做謀劃,單就這份穩(wěn)健,就令他心里暗自贊嘆!
“你先不要考慮其他因素,如果要驅(qū)除韃虜應該如何進行反擊?”
盧象升目露精光,心里涌起萬丈豪情,難不成自己多年征戰(zhàn)還不如一個士子?
楊逆想要自己的性命,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韃子此次寇邊,無外乎兩種目的。其一,是對此次和談失敗的懲戒,展現(xiàn)他們的實力。
其二,削弱大明的實力,以打促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一舉三得。
敵人想要的,就是我們要破壞的。
所以我們只要從這二個方面下手即可?!?br/> 秦浩明舉起手,一條條向盧象升分析問題的根源,可是眼里還是充滿深深的擔憂。
無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歷史上,為進一步削弱明朝的實力,皇太極在崇禎拒絕和議之后,四次率清兵從蒙古地區(qū)越過長城入塞進攻明朝腹地。
最遠深入到山東,攻破濟南生擒德王。
清兵所到之處,燒殺劫掠,毀掉城市、村莊,掠走大量牲口和金銀,將俘獲的人口帶到關(guān)外當奴隸或撥到漢軍旗中當兵。
既破壞明朝的生產(chǎn)力,又增強清朝國力,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一舉兩得。
而大明方面,雖有盧象升等敢戰(zhàn)之士,卻又受到制約束縛,戰(zhàn)則必敗。
大部分明軍既沒有與清軍對陣的能力,又不能防守城池,只能遠遠地“尾隨不敢擊”,看著清兵搶掠后從容出塞。
與此同時,陜西地區(qū)的農(nóng)民起義軍越剿越多,牽制了大明的大量兵力,使明軍無法集中兵力對付清軍。
特別是盧象升遇難后,更是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明清雙方的較量中,大明逐漸處于絕對下風。
盧象升點點頭,低頭沉思。
秦秀才的想法與他原來想的不謀而合,若是天雄軍和關(guān)寧鐵騎在手,再加上其他勤王隊伍,定讓韃子討不了好。
可惜皇上一會兒想戰(zhàn),一會兒想和,沒有規(guī)劃。
現(xiàn)如今,更是把人馬進行拆分,分布在河北各縣各州,難以集中使用,白白浪費戰(zhàn)機。
“可惜圣命難違,巨鹿老夫又必須要去,為之奈何?”
想到崇禎皇帝的多疑,盧象升的心情有些黯淡,自己有心無力,真讓人憋屈,忍不住長吁短嘆!
“唉!崇禎皇帝就是太勤政,太急功近利,方有今時今日之時局??!”
對崇禎這樣的皇帝,除了敬佩他的骨氣外,秦浩明才沒有什么好感和敬畏感。
聽見盧象升感慨,忍不住開口諷刺。
崇禎就是太“勤政”,才把大明給毀了。
皇帝的首要素質(zhì)是知人善任,依靠一批有才能的人去治國平天下。
從這方面,秦浩明認為崇禎不是一個好皇帝,還不如劉禪。
作為皇帝,沒有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只管玩他的女人就是了,卻從深宮里胡亂指揮前方將領(lǐng),豈有不敗之理!
相反,作為后金政權(quán)最高決策人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三代領(lǐng)導,都有帶兵打仗的經(jīng)驗,又能任用一批漢奸知識分子為他們出謀劃策,自然勝多敗少。
松錦戰(zhàn)役時,皇太極知道此戰(zhàn)關(guān)系清朝存亡,不但“悉索沈中人丁”,動員全國軍民上陣,還拖著病體御駕親征,靠前指揮激勵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