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炎二年夏,文天祥出征湛江城。率強兵,渡海而擊,鏖戰(zhàn)奏功。五萬元軍束手,伏地而降,置降兵于海島設縣納之。大軍遂凱旋而歸。
大軍返回瓊州時,瓊州百姓聞迅自發(fā)的前往??谄?,道路兩旁到處都可見手捧米餅瓜果的婦人和拎著酒壇酒碗的百姓。為了不辜負瓊州百姓們的美意,文天祥也破例免去了軍中禁酒令,讓軍中兵將好好享受了一番百姓們的盛情款待,??谄謨?nèi)外到處可見軍民魚水其樂融融的景象。
隨后的兩天里,就在朝廷官員們以為樞相文天祥勞師遠征后會在朝中休息一段時間的時候,挾著湛江大捷之后高漲的聲威,文天祥在取得了丞相陸秀夫的支持,并暗中向天子和太后請準之后,終于將改革兵制這件籌謀多時的大事拋了出來。
六月二十一日,瓊臺行宮崇華殿內(nèi)的大朝會如常舉行。議過了一些瓊州內(nèi)政和軍中后勤諸事后,朝臣們正準備退朝之際,文天祥手持奏折邁步上前,向高踞龍榻上的天子趙昰和太后高聲奏道:“臣樞密院正使、觀文殿學士文天祥,有要事啟奏!”
等隨朝太監(jiān)將文天祥手中的奏折呈送到太后和天子面前時,太后只是靜坐當場不發(fā)一言,心情暗自激蕩的趙昰裝模做樣的將文天祥的奏折匆匆瀏覽一遍后,命隨堂太監(jiān)將奏折當廷向朝廷百官予以宣讀。
“臣樞密院正使、觀文殿學士文天祥,奏請改制朝廷兵事疏。我大宋自太祖開國至今,募兵之權歸于朝廷兵部,練兵之事委于殿前諸司,將兵之權歸于樞密陸軍。多年積習之下,軍中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卒操演多流于形式,每逢戰(zhàn)事,常以樞密院指派文臣為帥統(tǒng)御大軍,以文御武之下軍中武將再無聞敵欲戰(zhàn)之心…….“
從奏折第一句話傳入朝堂百官耳中之后,朝堂百官都不由的心中一震。改革朝廷兵制,這是何等重大之事,縱是那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員們也都心情緊張的豎起耳朵,認真聽著隨堂太監(jiān)宣讀的奏折,揣測文天祥真正的心意。
奏折中所說的朝廷軍中積弊大家都早已心知肚明,只是等隨堂太監(jiān)慢慢將奏折后面的內(nèi)容高聲宣讀之后,朝廷百官頓時忍不住開始相互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起來,慢慢的整個朝堂開始喧嘩起來。
“什么,要將兵權歸于武將?由武人獨攬軍權,這豈不是又要重演昔年藩鎮(zhèn)之禍嗎?……“
“這以文御武可是我大宋祖宗之法、立國之本,豈可隨意更改。那些粗鄙武夫若無文臣節(jié)制,只怕別說征戰(zhàn),只怕連軍卒都安撫不住……“
“那些武夫們大字不識,除了有一身蠻力之外,連軍規(guī)軍令只怕都難以記全,如何可以獨自領軍……“
在大宋數(shù)百年的陳規(guī)陋習下,哪怕是聽著滿朝文官們對武將發(fā)自心底的鄙視之言,朝堂內(nèi)身居軍中高位的軍將也只是臉露憤怒之色卻不敢出言反駁。
就在文官們越說越起勁之際,朝堂之內(nèi)忽然傳來一聲刺耳的重物落地之聲。文臣們聞聲看去才發(fā)現(xiàn),年少的皇帝竟然一臉怒色當廷將御案上的硯臺重重的砸到了地上。
趙昰對著剛剛噤聲的文臣們高聲怒斥道:“朝廷軍中積弊你們身為朝廷重臣哪個不知,如今文相奏請改革兵制,本是一心為國之事,你們卻當借此當廷喧嚷,肆意羞辱朝廷武將,你們關心的到底是自己的權位還是朝廷安危?“
眼見少年天子勃然大怒聲色俱厲,而太后又低眉垂目不發(fā)一言,朝堂上的文臣們只得紛紛出列向天子請罪。等朝堂清靜下來后,趙昰繼續(xù)對著文臣們問道:“朕有一事想請諸卿解惑。昔年太祖皇帝立國之初是文臣還是武將?昔年南征北討為我大宋定南漢、平中原,滅南唐、收吳越者是何人?是武將還是文臣?及至靖康之恥,建炎南渡,又是何人力挽狂瀾,拒金兵、定兩淮保我大宋偏安東南?諸卿皆是飽讀圣賢書的君子,何以對武將如此不堪?以朕看來,說到底還是私心過重,名利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