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人類的軍事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那就是個體防御力的提升帶來的卻是軍隊團體戰(zhàn)術攻擊性的加強,而攻擊力的提升卻反而讓軍事防御能力更強了。
盔甲,這種保護人類不受傷害的護具,被人類穿上之后,反而造就了沖鋒陷陣無往不利的精銳甲士和具裝甲騎,在戰(zhàn)場上往往能發(fā)揮一錘定音的作用。
火槍,這種能擊破盔甲的高殺傷性武器的發(fā)明和改進所帶來的并不是攻擊方的所向披靡,而是使得戰(zhàn)術更傾向于防御。發(fā)展到極致,就是一戰(zhàn)時無盡的陣地戰(zhàn)與塹壕戰(zhàn),防御方憑借高射速的機槍,可以輕易擊退成千上萬名士兵的沖鋒,而攻擊方手中的步槍就算同樣致命,也難以奈何躲在工事后面的敵人。雙方僵持在長長的防線兩側(cè)幾無寸進,直到另一種具備超強防御力的兵器——坦克出現(xiàn),才改變了這一點。
而火炮這種有著戰(zhàn)爭之王美譽的武器也同樣如此。它的出現(xiàn)讓舊時代的城墻不堪一擊,世間似乎再無牢不可破的防御,固守一城不可行了。然而事實的發(fā)展剛好相反,當火炮被架上城墻,工程師們根據(jù)火炮的特點對城墻做出修改,原先高大的城墻變得低矮而厚重,原先四四方方的形狀變成了無死角的星形,就誕生了當時幾乎無法正面攻克的強大堡壘——棱堡。
與正方形的傳統(tǒng)城墻不同,棱堡采用了星形的多邊形結(jié)構(gòu),這意味著敵軍無論攻擊城墻的那哪一部分,都會受到多個方向的打擊。而棱堡狹窄的接敵面積又意味著,無論敵軍有多少,每次都只能派一部分人過來送死,這樣的行為無疑是非常打擊士氣的。同時,棱堡低矮厚重的城墻使得它很難被遠程武器摧毀,更別說后來還發(fā)展出外斜坡、多層棱堡這樣的更為復雜的防御體系,幾乎令任何一個攻擊者都為之絕望。
當然,絕對牢不可破的堡壘是不存在的。17世紀著名的軍事大師兼棱堡建造專家,法國的沃邦元帥,就發(fā)明了多種攻陷棱堡的方法,果然解鈴還須系鈴人啊。
不過,這年代連棱堡都沒有,自然就不會有攻打棱堡的大師了。而東海人,就在試圖建造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棱堡。
當初夏有書提出筑基計劃的時候,選擇在“移風店鎮(zhèn)”修建一處重要的要塞,用于控制山河防線。這個集鎮(zhèn)的名字實際上是夏有書取的,當?shù)卮藭r只有散落的村莊,并沒有聚集成市鎮(zhèn),只不過當初夏有書翻著地圖選擇修建棱堡地點的時候,選中了這里,又見后世地圖上最近的行政區(qū)是移風店鎮(zhèn),就把這個名字安到這里了。
但是后世的地圖畢竟跟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有些出入。安全部和建設部組成的聯(lián)合小組實地考察后,并沒有看中當初夏有書選中的地點,而是在大沽河西岸沿著一處名叫“落藥河”的支流向西北方上溯了一段,選中了落藥河西岸附近的一處小土坡。
這里有多處優(yōu)點。第一,土坡地勢相對高一點,這樣就可以相應降低城墻高度,省一些建材和寶貴的工時,后期排水也更容易。第二,這里離大沽河距離適宜,能盡可能擴大控制范圍,遠了會失去對大沽河的控制,但是過于近又沒有意義,相當于浪費了棱堡的防御效果。第三,這里通過落藥河聯(lián)系到大沽河,物資運輸很方便。第四,這里離膠水縣城舊址更近,便于與膠水縣的要塞相互支援。第五,這里仍然屬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膠州地界,在這里大興土木,不容易刺激到歸屬于李璮勢力的萊州官府。
建設部首先在這個土坡上打了口井,確保飲水供給無礙后,才確定在這里建設山河防線的第一個棱堡。由于靠近落藥河,陸平將其命名為“落藥要塞”。
說實話,當初陸平接到這個項目,是相當興奮,掏出了珍藏多年的棱堡設計圖,準備大展拳腳好好干一場。不過當他拿到夏有書遞過來的示意草圖之后,頓時就萎了,這和他印象中的棱堡不太一樣啊。
“老夏……你這設計沒問題?我看這不像什么要塞,倒像是客家圍屋啊?!碑敃r他顫抖著這么問道。
夏有書給的示意圖,并沒有采用經(jīng)典的六角棱堡設計,而是用了普通的四角形,邊長只有五十米,四個像箭頭一樣的角向外伸出,草圖上還畫了幾道輔助線,示意這四個棱角是如何消除射擊死角的。
不過,它的城墻并不是城墻,而是完全空心的。
外墻兩層磚,內(nèi)墻一層磚,兩墻相距三米,中間并沒有用夯土填充,而是空了出來,顯然是準備留作居住區(qū)或者倉庫的,怪不得陸平說這是客家圍屋呢。
聽了陸平的質(zhì)疑,夏有書嘿嘿一笑,說道:“陸平,你可不能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啊。”
陸平有些莫名奇妙:“什么意思?”
夏有書從陸平自己的設計圖里抽出一張,指著它說:“防御設施設計要考慮時代背景。歷史上的棱堡設計那么厚,是為了抵御火炮轟擊,但我們的敵人又沒有火炮,就算有投石機之類的,在我方火炮的打擊下也進不了射程,那我們干嘛要把工時浪費在夯土上?”
聽到這里,陸平有些反應過來了,拿起草圖看了看,說道:“哦,也是啊。那這么說,我們的棱堡,與其說是堡壘,不如說是個釋放火力的平臺,不過就這三米的高度夠嗎?”
“確實不太夠……”夏有書皺了皺眉頭,“不過我是考慮到工期問題。蓋高點固然好,但要是工期太長就麻煩了,所以先蓋一層三米的湊合用吧。再在地基上下點功夫,外圈挖出一米的壕溝,把地基墊高一米,這樣總的落差就有五米了,加上本身小土坡地勢就高些,勉強也夠用了。等挺過這一陣,再看情況加蓋一層,就固若金湯了。對了,我不是專業(yè)做建筑的,這就是個示意圖,你看這結(jié)構(gòu)沒問題嗎?”
“沒什么毛病,說實話這技術含量還不如我們那時候的農(nóng)村自建房呢,別說加蓋一層了,兩層也沒問題。唔,這么一算,光這城墻,居住面積就接近五百平米了,你們準備駐扎多少人進去?”
“常駐兩個連吧,加上輔助人員,也就二百出頭,即使加上人均兩噸的物資,也綽綽有余了。不過考慮到極端情況,最多時可能要額外容納一整個營入駐,所以光城墻圍屋還是不夠的,得在墻內(nèi)建幾排營房。當然,這個先不用急,先把城墻建起來再說?!?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