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fēng)起于飄萍之末
“盧總督一心為國,世人有目共睹,今上也是看在眼里,必然不會妄下旨意,我等也不必杞人憂天。”
楊國柱看見情況有點悲涼,卻是急忙上前勸慰。
只是說出來的話,連他自己也覺得有些不自信。
概因崇禎喜怒無常,加上目前把控朝局的又都是楊嗣昌等主和之人,一切皆有可能。
“謝過楊總兵,本督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今上如何決策,自有他的道理,我們倒是不宜妄自揣測。
此次大捷報功的塘報三日前已經(jīng)遞交朝廷,料來是道路為韃子阻塞,誤了時間,相信不日即有消息。
大同、宣府和天雄軍原本為一家,塘報上本督自作主張,把你們也加進去,大同、宣府兩部分別斬首四百余級?!?br/> 盧象升搖搖手,神色淡然,對于楊國柱的勸慰渾不在意,顯然是早有心理準(zhǔn)備。
同時順便把大捷的戰(zhàn)功分配說明清楚。
“多謝盧督美意,多謝秦秀才,楊某不勝感激!
如果沒有其他事情,我便立馬趕赴宣府,調(diào)配物資,如何?”
天下掉戰(zhàn)功,聽聞盧象升斬首千五,給他們每人卻有四百多首級,楊國柱自然是大喜過望。
沒有絲毫推卻,積極性空前高漲,同時也感謝秦浩明。
大明軍功需要斬首截耳,并且由兵部文官檢驗后方才作數(shù)。
雖說還是有殺良冒功存在,但無疑從制度上遏制了此種行為。
至于說冒領(lǐng)韃子首級軍功,更是很少有人敢這樣做,除非跟兵部文官串通。
可要說戰(zhàn)場立功殺敵,卻哪有這般容易?
大明對上韃子基本敗多勝少,誰都有些犯怵。
“相望守護,理應(yīng)如此,不必客氣。楊總兵請速速來回,本督盼眼欲穿。”
盧象升從軍近二十載,自然深明其中的門道,所以提前把事情處理好。
這不,效果立竿見影。
“告辭!”
時間緊迫,楊國柱沒有其他廢話,拜別兩人匆匆離去。
“此次大捷,浩明理應(yīng)首功。
但考慮到你未有官職在身,驟然間報上去,恐怕在滔天大功下,有些宵小會惹是生非。
故老夫做了些手腳,言明三月前招募你為天雄軍百戶,如此就顯得不會太突兀。
此舉雖說有些瑕疵,使老夫私德有虧,但為國舉才,有功于社稷黎民,卻也顧不得許多。
況且以今時今日之國情,韃虜肆虐,朝廷正需要你等勇敢善戰(zhàn)之士。
學(xué)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盧欣榮、董長青、余佑漢,你們四人都是國之棟梁,老夫具有安排,望你們切莫辜負(fù)!”
目送楊國柱離去,盧象升轉(zhuǎn)過身來,對秦浩明侃侃而談,仿若自己子侄一般,悉心教誨。
“會不會多有不妥,好像……好像……”
秦浩明目瞪口呆,坑坑吃吃不知道說些什么。
天地良心,此次過來挽救盧象升,他從未有過升官發(fā)財?shù)哪铑^。
純粹是有感于盧象升的忠義勇武,想為漢人留下一面抗清的旗幟而已。
其實在他內(nèi)心深處,對大明朝廷的腐朽是厭惡的。
一個占人口百分之五的利益階層,剝削壓榨百人之九十五的勞苦大眾,并且在國難當(dāng)中毫無作為,甚至推波助瀾加速民眾苦難。